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成就辉煌。这篇15类古代文学体裁集锦,帮助孩子丰富文学知识库。
(一)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作“*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二)骈(pián)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也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由于受到格式的限制,骈文文体内容一般华而不实,但是如果能在华丽之中增加其内涵,就是上等文章。比如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素有“有千古第一骈文”的雅称。
(三)说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大都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就属于这种文体。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四)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统称,主要向帝王上书陈述事情,议论是非。
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
曾国藩说“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弟须加一番工夫。”
(五)疏
分条陈述——臣子分条向帝王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六)表
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专门用于臣吏向帝王上书言事,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侧重于"陈情",一般用于较重大的事件。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这种文体有其特殊的格式,比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七)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序跋(bá)
序也作“叙”“引”,就像今天的“导言”“前言”。一般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作为一种文体,一般是叙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等内容的。
如《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九)赠序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对“赠序”这种文体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在他的文集中以“送……序”或“赠……序”为题的文章多达30多篇。
最被世人熟悉的就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十)铭
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宋代文学大师苏轼的《三槐堂铭》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军墓志铭》等等,都属于“称述功德”的范畴。
“警戒或勉励自己”的铭,其体裁或文或联,文字有长有短,大都是起着励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十一)祭文
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十二)杂记
记载杂项的笔记和零碎的笔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
-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