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感悟】三部分,约1800字。
原文:
译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
1.【抑】抑制,压低。
2.【损】减损。
3.【人之道】人类社会的规律法则。
4.【恃】仗恃、倚仗。
5.【见贤】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天之道,即自然的规律,难道不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再补点力气。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人之道,即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削减不足的(让不足更不足),去供奉已经有富余的。
那么谁才能体悟(效仿)天道,削减富余的来补给天下的不足之处呢?只能靠有道之人才能做到了。
因此,体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功;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能如此做到无私无欲)不想表现自己,所以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
感悟读完本章,不论对错,我的第一反应是:能量守恒定律和动态平衡。简单粗暴地讲,守恒定律就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不管什么东西,不论发生什么事,不管怎么变,它们的总量都不会变。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吗?
接着,老子又略带讽刺地将由“天之道”引申到“人之道”,人类世界的规律似乎真的和他说的那样,剥削不足而补充富余。
老子在中曾毫不留情、不遗余力地批判过“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通过剥削手段占有多余财物,就是强盗,就是不道。
在古代,昏君暴君往往逼得穷人不怕死,起义反抗,推倒统治者,重新分配。“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太多历史故事正如老子所言。
现代社会也可借鉴,越有钱的越追求钱财,越有权的越追求权力,贪婪的*永无止境。说来也怪,像滚雪球一般,财货多的人,财富真的会越来越多。而作为人类的我们,早已对此不以为异,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这样对吗?我还真没想过。在我从小到大被教育的思想理念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并没有什么毛病。
但有另一种滚雪球生财之道我是有点不齿的,就是不靠“劳”,而靠运作资本撬动杠杆发财的,没有实体经营,这种不劳而获的“奉有余”就是虚的,或许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之一。
说完了财富,再说说人心之道,也是人之道的一种。老子笔下的“圣心之道”我们已经很熟了: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自我炫耀,不争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而人心之道,恰恰是相反的,一有点什么功劳,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
最近我脑子里多了这些感悟:
别人高估你的时候别膨胀,该收敛了;
别人低估你的时候别灰心,正视你自己。
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
紧张的时候放松紧绷的心弦,松散的时候就自律收紧一点,
时刻保持自己小宇宙的平衡。
这就是老子举的拉弓射箭的例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这种心态可以克服生活中几乎任何事情。
胜利的喜悦只是片刻的狂欢,当庆功宴上所有人都在举杯祝贺你,老板夸你,同事羡慕嫉妒恨你,这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
过去的已经过去,胜利代表的只是这一刻之前的自己,不要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可自拔,无限膨胀的结局势必是垮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相反,如果最近觉得自己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这种时候切不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世人眼里只能看到世俗的优秀、成功和胜利,却视而不见甚至嘲笑愚蠢、失败和无用的人。
那么,如果我们恰恰“沦”为这样的“无用之人”怎么办?人生在世,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如果只尝过得意之时众星捧月的味道,而不知道失意之时的滋味,那也算不得圆满。
当然不是为了失意故意去品尝失败的滋味,一切顺其自然。李白《将进酒》里的这句话很适合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受物欲、名誉的摆布,手持自己的弓箭,弓满易折,弦紧易断,做好自己适合自己最重要。
写在最后的话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
每日一章道德经,17点准时更新。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道德经》版本众多,笔者作为初学者,先用传世本读一遍,以学习悟道为重,不纠字眼,学下来再说。
译文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理解翻译而成。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样爱好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