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许多对联,许多朋友的对联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均很浓,令人拍案叫绝。有的朋友的对联,几乎副副佳作,不得不让人叹服灵感之巧,用功之精。但也有许多朋友既不懂对联的套路,又语言粗疏,但却乐此不疲。故笔者想撰写几篇小文,推广对联的粗浅知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趋衰落的清代。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春联,而春联又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时期,中原士民过春节,都以两块桃木板悬挂于门两旁,上面画善捉鬼的“郁垒”“神荼”两兄弟,尊号“门神”。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到了南北朝和隋唐,随着对仗骈文和律诗的兴起,文人墨客便用写吉祥的语句来代替门神挂像,使得桃木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偶的律句逐步向春联过联。宋张唐英在《蜀木寿机》中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日命“学士为题桃符”,众臣惶恐,归家苦思冥想,第二日呈上的内容,孟昶阅后,“以其非工”,便自提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风俗。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孟昶当时所书春联。后来,人们逐渐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所粘贴的春联,已经基本一致了。
在对联发展史上,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特殊的贡献。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朱元璋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道不尽无限的喜悦。当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朱元璋便亲题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否根”。全联并未说出“阉猪”二字,但“阉”字却充分地得到了体现,全联工整、贴切,让人赏心悦目。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由宫延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朱元璋也获得了“对联天子”的佳名。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炉火纯青。纪昀、爱新觉罗弘历等,均是对联高手。
(二)
二、对联的概念和规律
可以认为对联是诗一个分支,有人称为“二行诗”。长的对联就像一首长诗或一篇骈文。一般的对联多篇幅短小,内容完整且高度概括集中,文字凝练,或富有哲理,或富有情趣,或富有诗意。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构成,也叫出句和对句,也有人叫起边和落边。对联一般具有下列六个特征,上联和下联比较:字数相等,词性相品,结构相同,节奏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是几字,下联也要是几字。极个别的讽刺联,上下联字数不相等,但特殊性不能代表普遍性。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此联讽刺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二)词性相品。一般来说,上联与下联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或相近,注意,词性有时也可以活用,活用后,词性相同或相近也是可以的。一般能做谓语的词性即使不同类,也可以相对。如形容词可以与动词相对,有时名词也可与动词或形容词相对。但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其他虚词对其他虚词。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只”“不”,均是副词;“许”“准”,均是动词;“州官”“百姓”,均是名词;“放”“点”,均是动词;“火”“灯”,均是名词。
(三)结构相同。结构相同是指词与词的关系上联与下联相应的位置要结构相同。如上联是主谓式,下联相同的位也要是主谓式;上联是动宾式,下联相同位置也要是动宾式;上联是并列式,下联相同位置也要是并列式;上联的动补式要对下联的动补式,等等。例如:“梅开佳景;雪兆丰年。”上下联均是主谓式。“梅”“雪”均是主语(名词),“开”“兆”均是谓语(动词),“景”“年”都是宾语(名词),“佳”“丰”都是“景”“年”的定语(形容词)。
(四)节奏一致。所谓节奏一致就是要上联与下在相同的位置的句读、停顿要完全相同,即上联是单音节词,下联相应位置也要是单音节词;上联是双音节词,下联相应位置也要是双音节词。不可仅保持字数相等,内部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排列是不对应的。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上下联均是2——1——2式(也有人认为是3——2式,或1——1——1——2式)。
(五)平仄相对。所谓平仄相对,是指上联是平,下联相应的一般就要是仄,上联是仄,下联相应的位置就要是平。那么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为了叙述简单,本文讲平仄均指中华新韵,用汉语拼音方案即可。汉字的声调分两大类,第一类,发声的声调基本上平坦的(或略为上扬),中间没有时高时低的变化,这类声调就叫平声。包括普通话的阴平调(第一声5——5)和阳平调(第二声3——5),简言之一二声为平。余下的上声(第三声2——1——4)和去声(第四声5——1)就为仄声。简言之,三四声为仄。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还要注意几点:1、除开最后三个字,不论上联还是下联,一般要两平两仄的交替排列,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就要是“仄仄平平仄仄……”;反之,上联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就要“平平仄仄平平……”,但又有一条补充规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不论上联还是下联,只要是从前下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遵循上面的公式,可平可仄,平仄随意,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上面的公式中,是平就必须保证是平,是仄就必须保证是仄,一点都不能乱,否则,就是失替!相当于我们做人犯了法,犯了罪,这副对联必须“枪决”!2、上联最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仄,即“仄仄仄”,称为三仄脚,下联最后三个字不能三个平,即“平平平”,叫三平脚。如果这样,就是失律,这样的对联的命运也是“枪决”!3、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叫仄起平落。4、上面讲的原则均可遵循,包括平仄灵活处理的地方。但还有一条底线,对句不可以除最后一个字是“平”以外,最后五个字只有一个“平”!这叫孤平!这是犯了非常严重错误,“孤平”罪,这样的对联“枪决”!这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联律通则》的基本要求。此文不讲长联写法。(六)意义相关。即上联与下联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不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开香自苦寒来。”(注意,出,入声字,为仄。此联用的是平水韵,不是中华新韵。)
(三)
三、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对联的种类很多,一般有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生育联、挽联、宅第联、修养自励联、风景名胜联等等。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一般是写在纸上,或写在木板、竹板、瓷板等材料上,然后再粘贴、悬挂在门的两旁、柱子等地方,或者直接写在其上面。
用农村的俗话说,对联用于红白喜事。一般的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生育联等,均属红喜事,书写对联时,一般选用大红纸或点金大红纸书写。挽联是白喜事,一般选用白纸书写。有时也用蓝色纸或黄色纸。一般都用墨汁书写,有人还在墨汁里加入一点茶汁、酒或洗衣粉等碱性物质,目的是让墨色深入纸里。节日联也有用金粉书写的。风景名胜联一般刻在材料上。
纸写对联用于农村红白喜事,其纸一是有现成的可买,二是自己用红纸或白纸裁。普通大门一般是将纸三裁或两裁,其长度一般根据门的高度设计。普通的门一般用一条长纸再粘接半条,特别高的门或柱子要用两条纸粘接。书写时,在留好上下边距后,根据字的个数,将纸等距离折痕,与字的个数相符。横披一般四字,用与对联等宽的纸,长度为半幅。对联中一般不加标点不空格。如果对联字数较多,一竖排写不完,可以写成两竖行或多竖行。这就是龙门对。书写时要注意,上联从右往左书写,下联是从左往右书写。读上联是从右往左一竖行一竖行地读;下联是左往右一竖排一竖排地读,都是在往门中结束。不论上联还是下联,各行要平头,即写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字要与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字对齐。若有三竖行,第竖行的第一字字要与第一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字平齐,不退后两个字。写好张贴后,样子像一个繁体的“门”字!
对联的书写一般使用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字与字间距均匀。横披一般是从左往右书写(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也是横书的一般习惯)。但古时横披却是从右往左书写,但一般现在不用。
小门的裁纸一般是竖裁四幅或五幅,对联起边落边各用一条,横披用半条。其他注意事项与大门的书写相同。
为了使对联的视觉效果好,小门对联宜全部是七字联。横披全为四字。因为这样折纸规格一致。硬是有五字联的另外折纸。大门上或柱子上由于长度较大,十多个字最好,二十多个字也还可以。但字数太少,太疏朗不好看;字数很多,字的个数很小,像一篇文章一样,也不好看。
对联的张贴,如果是龙门对注意留白的部分均是靠门的中间即可。其他对联,有时做的人写的人和张贴的人是不同的,会做对联的人一般会写会贴,但不会做对联的人也要学会贴对联才好。贴对联要注意两个事:一是有的对联与其横披是成对的,不要搞乱。当然,红喜事对联有的横披可以能用,但一般用做联人配好的横披才更合适。二是要注意,不能将多幅对联搞乱,甚至将两幅不同的对联混在一起,甚至将两副上联贴在一起,将两幅下联又贴在一起,那就全乱了!写好的对联,要按一定次序放好,不同的对联不能混合。同一副对联,要分清对联的上下联,因为对联是仄起平落,只要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就可以了。张贴对联的人,面对门站立,上联(起边)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落边)贴在门的左边。横披贴在门楣的正中间。注意: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那是上联,贴门的右边;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一声第二声)的是下联,贴门的左边。小学生都能学会!以普通话为准!你看,现在城乡小朋友不是都讲普通话吗?他们能分清汉字的一二三四声。
(四)
四、如何提高对联的创作质量
(一)腹诽两幅名联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南北朝后梁的王籍所写的《入若耶溪》的颈联。全诗如下: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全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颈联的意思是: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是以动写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但如果把它单独作为一副对联来考虑,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此联都是从视觉角度立意,上下联视角高度一致,缺乏审美的差别性和错杂性。仔细分析,这颈联其实是半合掌的!(对联上联的意思和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叫合掌,是对联的大忌)当然,正对是允许半合掌的情况出现,但一旦半合掌,正对就难以十分优秀!林,生在什么地方?还不是生在山里!那么“林逾静”和“山更幽”的意思就完全是相同的!既然意思相同,那么就说明有些字眼是多余的!就谈不上高度凝练!即使律诗中允许出现这种半合掌的情况出现,但作为千古传颂的古句还是不妥吧!
再看一看律诗中优秀的联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联是从听觉的角度写,下联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王维《山居秋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联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下联是从嗅觉的角度写。(林逋《山园小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联是高处之景,下联是低处之景,捕捉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杜甫《登高》)。
总之,凡单独写景的对联,一般上下联写景的角度总会有一点区别,不能高度重合。这好比给美女拍照,有存在价值的照片,每一张都应该不同。完全一样的照片保存一张即可。基本上相同的照片,虽然可以存在,但还是少一点为妙。
总结一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联存在于王籍的《入若耶溪》的颈联之中是可以的,也算写得较好。但如果单独作为一联来欣赏,还是有写景角度缺乏变换,联意有半合掌之嫌。故而腹诽。望高手批评。
2、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爱新觉罗弘历)
古稀双庆再加一度春秋。(纪昀)
这也是一副名联。上联是乾隆皇帝所出,下联为纪晓岚所对。本联还选入了小学教材,作为对联楷模,让同学们学习。但此联实际上就是文人间的游戏而已!纪学士其实没有对上乾隆帝的对联,他只是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而已。乾隆也知他的上联难对,也许自己也对不出,当时也没人能对出,现在可能也无人对出。但纪晓岚他玩了个上下联全部合掌的游戏,也就是上联与下意思一模一样,一点区别都没有。二六一十二,即一百二十,再加三七二十一,合计一百四十一岁,这是上联。下联,二七一十四,再加一,也是一百四十一岁!最后变成一百四十一岁对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仅在文字上玩个游戏,意思没变!这是不是当作孩子作对联的范例的!故腹诽。
(五)
已经腹了两副名联,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明对联不能“合掌”。那么,什么叫做对联的合掌呢?所谓合掌,就是指两联均表达同一个意思。因为对联是一种非常凝练的文学形式,如果上下联是同一个意思,肯定对联不是凝练的,故这是对联的大忌!像上文列举的纪晓岚对乾隆帝的意思完全一样,是最典型的合掌!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联是不能合掌的!
对联是“二元结构”的文体,既要有统一的主题,同时,上联和下联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建构。即使上下均是描述同一事物,上联与下联必角度不同,取向不同,总总要有一定的差别性才好。同时,上下联又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上下能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那就更好。如上联与下联,时间有先有后(是承接关系),视角有高有低,景物有近有远,有动有静,各种感观,上下联可以不相同。下面再随机赏识几副对联。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尤其利于初学者看懂,本文尽量选用前面所使用过了的例子。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上联是肯定句,是从官府的角度来写的;下联是否定句,是从百姓角度来写的。全联均是围绕元宵节点灯一事!表面上仅仅是讽刺官府避讳荒唐,实际上讽刺意义要深刻许多。
“梅开佳景,雪兆丰年。”上联写梅,同时也可认为眼前实景;下联写雪,是从今后的效果来写的,具有一定的想象性,同时寄预了美好的愿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上联从生的角度写,下联从死的角度写。是一种“金光怒目”式,全联寄预了女词人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悲愤!
“梅花香自苦寒出,宝剑锋从磨砺来。”上联是写梅花,切重于嗅觉;下联是宝剑,切重于动作。全联均是比喻式的!是说人应该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联由于高度凝练,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是有难度的。本人不善于对联,也写得很少。最近对了几副,有的点击率居然是零!但本镇诗群的确有对联高手、专家!本人功力有限,不再过多赏识对联了。
还有几个小问题,也在下面说一说。
对联上联下联一般是地位对等的,但一般下联的气势宜比上联略高,至少气势不能低于上联。对联不是诗,区别在哪里呢?不是篇幅,长联几百字都有。而是对联由于只有两行,扇面对也罢,长联也罢,本质上都只有两行,故对联不押韵。而诗是要押韵的。即使首句不押韵的绝句,也有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互相押韵。而对联仅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没有谁来与它押韵。那么,为什么有也在对联后面标注“中华新韵”四个呢?这不是对联要押韵,而是对联要平仄相对!用平水韵是不用标注的,用中华新韵有时平仄与平水韵是不同的,对联只在中华新韵里中规中矩,在平水韵里面就不合要求了,故对联有时也在后面标注“中华新韵”。
(六)
五、诗钟(1)
(一)诗钟的概念
诗钟是一种对联。但它“限时、限题、限格、限字”,或者说,诗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对联。以七字联最常见。
(二)诗钟的起源、派别、著作
诗钟最先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福州是发源地,以后慢慢扩展到全国。在拈题时,必须将线香点燃,在一寸的地方系一根线,在线的末端系一枚铜钱,在铜钱的下面放一个铜盘,香燃到系线的地方,就把线烧断了,铜钱就坠入铜盘,发出铿锵之声,那么,做诗钟(联)的时间就到了。实际上就是限时交卷。现在记时即可,如限一小时或半小时之类。
诗钟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尚性灵,奥派尚典实。当年成立了许多诗钟社,定期举办活动,如寒山社、稊园社等。清代名人张之洞、王闿运、陈宝琛、易顺鼎、范增祥、梁启超、唐景崧等都是当时的诗钟名家。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诗钟渐渐式微。近年来,诗钟又得以恢复,一些诗社、网站又举行诗钟活动。大有欣欣向荣之势。
有关诗钟研究比较有名的著作有:1、台湾巡抚唐景崧的《诗畸》,福建举人陈海瀛的《希微室折枝诗话》,3、台湾王嵩昌的《诗钟格例存稿》,4、萨柏森、郑丽生合著的《诗钟史话》,5、研究诗钟委员会主任王鹤龄的《风雅的诗钟》,6、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乃江的《台湾诗钟研究》等。
(七)
诗钟(2)
三、诗钟格目
诗钟格目就是诗钟的分类和体格。本文将诗钟分为嵌字类、合韵类、分韵类、笼纱类四类。【一】、嵌字类
出题一般是嵌两个字。声调一般是一平一仄的对偶词。本文简介常见的十二个格。
(1)凤顶格
将诗钟的题目两个字嵌入对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
以“幸/故”为题的凤顶格诗钟:
幸福从来通好运;故乡总是报佳音。
(2)燕颔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联的第二字。
以“首/垂”为题的燕颔格诗钟:
白首功名奇趣在;边垂远志道行高。
(3)鸢肩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的第三字。
以“龙/马”为题的鸢肩格。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4)蜂腰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联的第四字。
以“卷/材”为题的蜂腰格诗钟:
每逢开卷心中喜;常恨成材梦里惊。
(5)鹤膝格
将诗钟题目二字嵌入上下句第五字。
以“重/九”为题的鹤膝格:
万里归来重聚首;一朝别去九回头。
(6)凫胫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第六字。
以“花/叶”为题的凫胫格。
雨后寻春桃叶海;江南沽酒杏花村。
(7)雁足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的第七字。
以“伴随”为题的诗钟:
秋雁高飞云作伴;春花怒放燕相随。
以上七种是最常见的体格。(八)
诗钟(3)
(8)魁斗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诗钟的首尾位置。
以“诗/酒”为题的魁斗格:
酒酣我舞青霜剑;月朗人吟白雪诗。
(9)蝉联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诗钟的第七字和第八字。
以“夜/学”为题的蝉联格:
饮酒宜于无事夜;学诗好在有闲时。
(10)鼎足格
将钟题三字嵌入诗钟的第一、七、十一个字或第四、八、十四个字,使之形成三角形。
以“长/生/乐”为题的鼎足格:
生涯淡泊书堪乐;
禅味深长酒可亲。
(11)双钩格
将钟题四字嵌入诗钟上下句之首尾四字位置。
以“林/海/雪/原”的双钩格:
海浪奔驰飞白雪;
林涛起伏压平原。
(12)碎锦格
将钟题之字“乱”嵌入诗钟之中,形成碎锦。所嵌之字一般三个以上,九个以内。碎锦格又有四皓格、五杂俎格、六逸格、七贤格、八龙格、九老格等格式。
以“张/三/李/四”为题的碎锦格: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13)七唱
以第一格至第七格,即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组成一个“套餐”,即七个诗钟,我们将这种形式叫做七唱。嵌入哪个位置,便称为第几唱。如“鹤/梅”第七唱则为:影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
“雪/梅”七唱全套如下:
梅开一院匀清味;
雪过千山披素衣。
轻雪悄妆千里素;
小梅梳点一支春。
借来雪色三分素;
染就梅花一脉香。
幸有寒梅清肺腑;
何如大雪覆山川。
静听月馆梅花落;
闲醉山窗雪色深。
明月半窗欺雪影;
清箫一曲破梅心。
半杯春酒收余雪;
一夜东风放早梅。
(九)
诗钟(4)
(二)合咏类
以一人或一事或一物为钟题,上下句中不能出现钟题之字,类似于给了谜底,请你制个谜面,并且是一副对联。为了防止蹈袭,常加嵌一字。
1、以“傀儡”为钟题合咏:
一线机关何太巧;百般面目总非真。
“傀儡”为木偶戏中的木偶,木偶总是由人幕后操纵来表演各种颜色,此钟写得很贴切。
2、以“咏马/嵌嫁字”为题的合咏:
驮出王嫱悲远嫁;堕来孙寿挽新妆。
咏马是常见的题目,为防陈言宿构,故加嵌一个“嫁”字。这个诗钟用了汉代两个典故,王昭君骑马出塞和东汉权臣梁冀之妖艳妻孙寿梳堕马髻,两个典故,一正一反,都与马有关,体现了合咏之旨。
(三)分咏类
用两个没有联系的人或物或事作为钟题,上下句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字。它和合咏的区别是,合咏是咏一个事物,分咏是咏两个事物。
以“僧/不倒翁”为题进行分咏:
因果只应同佛说;颠危从不仗人扶。
僧乃佛门弟子,故对佛说;不倒翁摇而不倒,无须别人扶持。分咏生动地解释了题目。
(十)
(四)笼纱格
此体有钟题,但钟题之字不能出现在上下句中,句型为省略句,省略之字则为钟题之字。“笼纱”一词原出古人用碧纱将题在墙壁上的诗笼护以示珍贵的典故,这里取隐约之意。省略之字,如刻在墙,但碧纱笼罩,影影约约。此格又称为藏字格、歇后法、缺字法。有人称它为暗嵌。
1、以“春/天”为钟题的笼纱格:
嫣红姹紫终归是;美景良辰可奈何。
此钟上句省略了“春”,下句省略了“天”,补充一下,上句就变成了“嫣红姹紫终归是春”,下句就变成了“美景良辰可奈何天”。笼纱类和分韵类有点相似,都咏两种事物,钟题都不能出现在诗钟之中,但分咏类不是省略句型,而笼纱类是省略句型。
2、以“千/面”为题的笼纱格:
御使威风呼作铁;女儿身价贵如金。
上联“铁面御使”,暗藏了“面”字。下联“千金小姐”,暗藏了“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