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明丽古诗六首:仙菊遇重阳,能使百秋亡
重阳节起源古老,内涵广博。
先秦时代,季秋就是农业丰收时段,有各种祭祀天象诸神以及祖先的活动,而菊花作为晚秋草本,很早就被认识利用,有*菌辟邪,清火润肺,养生延年的作用。春兰秋菊,是作为重要的芳香药物,伴随人们的生活。比如屈原,流放湘江,也种植兰草,并且“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自然的草本养生祛病,寻求身心的平衡长久,先秦就已经很为流行。
到了汉朝,汉武帝崇尚道家,道家九月九日,秋气清爽,高山接天,最是容易成仙感应之时,所以宫廷流行,九月九日登高祈福求仙,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古代道家和医家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本身依赖草本中药,又因为农历九月九日,有着季节的美好和数字的吉利。九在中国古代,是阳极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九,又是最美的宜人的清秋和丰秋,大部分地方,已经到了收获后的秋闲时段,九月九日作为一个祭祀,祈福,团圆团聚的节日存在,而不可少的,就是此时应者季节而开的草本菊花。所以民间流行,此日登高,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且和家人朋友尽兴度过。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帝王级别的人,看到民间久已流行的风俗,并持以相当肯定的态度,并且也以此日为佳节,思念祝福友人,期待佳节聚会。
所以可以证明,两汉时期,九月九日就是传统大节。
东晋陶渊明有“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说我爱九九这个重叠有酒的名字,看见菊花开满庭院,于是喝着菊花酒,对着菊花,写下感言。他也谈到了,九月九日,世上的人都喜欢这个日子,因为九九,意味着长久长生。
那么重九,重阳,都是九月九日的别称。
那么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文字上最早的记录是在南北朝。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
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南梁 · 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 》节录
秋天的太阳跟随着人,清凉的风缭绕着我们。
我们在九日重阳节这天,祈祷祝福皇帝长寿,一行人来到了长安的高地乐游苑上。
可以知道,至少在南北朝南梁,九月九日就已经叫作重阳节。
或者重阳这个名字和重九,在民间存在的时间更悠久。
那么重阳节在当时有几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登高,祝福长寿,祈求健康,帝王或者自己的。
这是全民的佳节。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唐初 · 李峤 《九日应制得欢字 》
到了唐朝,唐朝以道教为国教,自然不会错过重阳节,且重阳节如此流行。所以唐朝,重阳节定为全国性的官方假日。
皇帝往往带领臣子,登高游览,把酒言欢。
唐中宗时代的重臣,就应该陪驾过中宗或者武则天去山林登高,过重阳节。
帝王级别的宴会,设立在高山之上,有菊花酒,饮食中有芳香的兰草,有祝福长寿的歌舞。
到了唐玄宗时代,九月一日给官员放假半月,称为授衣假,包含的重阳节,让官员回乡祭祖,共度重阳。这丰收丰美漫长的假日,催生了无数关于重阳节的美诗,有美景,有人情,有欢快,有菊花,有思念。
王维一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写了盛唐时期的重阳节。此时他在长安,长安菊花遍地,欢声笑语,大家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聚会,热闹的氛围,衬托王维在京城里的寥落。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的家乡,亲人们也在过重阳节,有无数的游子回乡,登高把酒。他想到一直和他相处融洽的兄弟,在这个节日,一定和他一样心情惘然,因为他们并不在一起,无法和往年一样,快乐饱满的过节。他说他弟弟,一定分发茱萸的时候,想念不在身边的哥哥他。
也就是说,重阳节的团聚意义,在唐朝是非常重要的。
在秋天里,亲人团聚,把酒言欢,会带来身心的温馨能量,抵御即将到来的多变秋寒。
这首王维的诗虽然不够明丽,但是足够深沉,写出了重阳节深沉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