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范仲淹少孤贫,苦学成才。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5年)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
此后十年间,一直做地方官。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由于晏殊的推荐,入京做秘阁校理。
由于他正直敢言,“每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曾三上三下。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倡导革新,遭到保守派攻击,贬官外地。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边境,范仲淹和他的同伴韩琦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抗击西夏,用兵有法,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有甲兵数万”。
那个时期的他写了名篇《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字里行间里,自己除了是爱国爱民的将军,也是怀念家乡的好男儿,他,有血有肉有情,深深地感动了世人。
02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宋·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人所占领,故面他从小就目睹了金人种种恶劣行迹,并在心里对其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他二十一岁时,他曾组织了一支二千人的抗金队伍,但不久便投奔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被部下张国安所*,后张国安又率部下投奔金营,辛弃疾闻讯,率手下仅五十余人,闯金营,生擒张国安,率被张国安胁迫的耿京旧部万余人,突破金兵包围,投归南宋,之后在南京,辛弃疾曾历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南等地的安抚史和镇江知府等职。
在此期间,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力主抗金,收复中原,曾写过《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以述抗金方针和措施。不料这些方针和措施不但未被采纳,其人反而受到排斥和打击,并被削掉了官职,闲居其别墅“稼轩”中达二十年之久,后在忧愤之中死去。
0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就如前面所说,辛弃疾从小在心里对金人埋着仇恨的种子,但是他壮志难酬,他悲愤交加,这些感情并不是我们所能体会的。
0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当国家军队终将平定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家中祭祀之时,切勿忘记将这一喜讯告知先父之灵。
陆游处于宋、金两国对峙的年代里,一生主张抗战,但遭秦桧忌恨,晚年退居家乡。
他对朝廷的不满及英雄无应用之地的叹息,最后竟写成了遗书寄寓儿孙这代人收复河山,于是有了如此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05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战场之上,士兵们生死悬于一线,而营帐之下,将军居功自傲,不惜士卒,佳人们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
高适早年家贫,无固定的职业,后因人推荐才做了县尉。安史之乱之后,高适得到了肃宗的赏识官职累升。
他半生流浪,有较多机会接触下层的劳动人民,他对基层农民悲苦生活甚是同情,于是写下这首讽刺诗得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