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它的人将它理解为“独处”,绚烂丰满。
季羡林曾描述自己与书斋独处的时光,快活有如孩童:兀自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大,此时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上,这都是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儿好过”,也充耳不闻了。
但更多的人不爱它,将它理解为“孤独”,寂寞难耐。如同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男主人公渡边所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仿佛“一个人”是一种被迫的状态,是一种为了避免失望而匆匆躲入的避风港。
不管喜欢与否,孤独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艾根说:“我们是谁,这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无边无际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我们本质的固有要素。”
伯拉斯也曾说过:“那种根本的、原初的孤独笼罩着所有的客体关系,这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这种孤独是我们存在的背景,独处是自我的容器。”
是的,独处不仅是容器,更是休息区、是调整丰满自己的空间。独处的时光,就像一幅还未着色的画,绘制的是精美还是粗糙,全凭你决定。更重要的是,你得先学会在自己的画卷上有所构思,知道如何构图、如何着色、如何留白,才能更从容地邀请别人进来,与你共同完成画作。否则,画卷上若只有空白,便只能任由别人挥洒占领。长久下去,便全然丧失了自己的构思和领地,生命也只能任由旁人牵着走了。
如同蒋勋在《品味四讲》中所说:“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间;我们必定是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
你也许会问,都说要享受孤独,可究竟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的时光变得丰满?我想,答案是:你得先允许自己一个人,接纳一个人的时光。
生命本身有它的创造性,只有当你清空自己,在自我的容器里留有余地,你才会自主地寻找与生命的联结。你也许会为窗外的车声与鸟叫声着迷,也许会沉迷于书海,也许为自己做一餐美食,也许只静静地与自我对话,什么都不做……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与之联结的是什么,那必是你与自己最愉悦的相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只要花一点时间,你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重要的是,你要能耐得住寂寞,允许自己去找,而不是急急地抓住某个人、某件事,迅速地逃离。相信我,这种逃离不过是暂时的逃避,不会是你长久安心的居所。
心之所向,必须自己花时间去寻得,没有谁可以替代。一旦找到了,属于一个人的时光,就会是一幅构图得当的画作,你也好,与你联结的人也好,各自舒适相宜。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学习,独处便是其中顶顶重要的一项,只有学会怡然自得地独处,才能真正为自己活出生命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