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医生的称呼有医师、先生、郎中、白衣天使、医生、大夫等,中国历代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有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也有称之为坐堂医,游方医,铃医等等,今天来聊聊各种称呼的渊源。
坐堂医
医圣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走方医
铃医又称走方医、游方郎中,指周游各地、走街串巷,靠摇铃招呼患者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生。不要小看串铃卖药的中医,很多名医都起始于串铃卖药。
相传铃医始于战国扁鹊,因其多以串铃招呼患者,故名铃医。李时珍的爷爷李晓山就是一位铃医。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的创始人乐尊育也曾是一名铃医,他于明朝末年来京时串铃行医,落户京城,逐步发展,创立了同仁堂药店。
大夫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