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学之六:《伊索寓言》2
2.《伊索寓言》的思想内容
《伊索寓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出下层社会劳动者的愤恨不平、认识观点和生活经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含。
a.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渴望
劳动人民有勤劳善良的品质,他们厌恶游手好闲、贪婪成性和欺压他人。因此,在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憎爱分明地表达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扬善惩恶的强烈愿望。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热情宣传劳动创造财产的道理。故事说:
农夫临终时,想让他的孩子们懂得怎样种地,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道:"孩子们,葡萄园里有地方埋藏着财宝。" 农夫死后,孩子们用犁头和鹤嘴锄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们没找到财宝,可是葡萄却给他们带来的几倍的收成。
这故事是说,勤劳就是人们的财宝。
《蚂蚁和蝉》则讽刺了劳动人民不喜欢的游手好闲作风: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 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 蝉回答说:" 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功夫。" 蚂蚁笑着说:" 如果夏天吹箫,冬天就去跳舞吧!" 这个故事是说,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个" 笑着说" ,生动地表现出蚂蚁对蝉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的讽刺。
如果说,《狼和小羊》是对" 狼" 的专横残暴、制造种种借口坑害弱者的揭露,从而表现出对贵族统治压迫的憎恨,那么《鹰和屎壳郎》、《野驴和狼》则热情歌颂了弱者的智慧,表现出弱者战胜强者的强烈愿望。
b.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反映出下层人民积生活之经验对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认识。
《狼和狗》讲的是:狼看见一只肥胖的狗戴着脖套,问他:" 是谁把你拴住,喂得这么好?" 狗回答说:" 猎人。" 狼听后说道:" 但愿狼不要受这样的罪,因为对我来说,挨饿比戴沉重的脖套更好受。"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在奴隶社会中,广大的奴隶处在枷锁压迫剥削之下的惨酷现实,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从事沉重的劳动。所以作者借狼的口讲出了" 挨饿比戴沉重的脖套更好受" 的深刻人生哲理。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则说明生活已经使奴隶和劳动群众认识到:" 恶人" 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恶人,而应该将他们消灭。
《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则体现出唯物论的认识和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骆驼》说人们初次见到骆驼,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感到恐惧和震惊,纷纷逃走。过了一些日子,人们发现骆驼性情温和,便敢于接近它了。不久以后,人们又认识到这种动物一点脾气也没有,就瞧不起它,给它套上辔头,叫孩子们牵着走。这故事是说,接近事物可以消除对事物的恐惧,认识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驮盐的驴》写有头驴驮盐过河,跌倒在水里,由于盐溶于水,站起后轻松了很多;后来他驮海绵过河,也想轻松一下,便照此办理,结果海绵吸饱了水,累得他站不起来,便淹死了。这则故事说明经验主义害死人的道理。
类似的故事还有《两只青蛙》说明不可轻率从事;《蚊子和狮子》说明" 强" 与"弱" 依据客观条件而定,可以相互转化等,都是人们对生活深刻认识的结晶。
C.反映了人们的丰富生活经验
《伊索寓言》中,大量的篇幅是人生经验之谈。例如《狮子和海豚》说明应选择能共患难的人作盟友;《野山羊和牧人》告诫人们不可结交喜新厌旧的人;《狐狸和伐木人》说明对人要听其言、观其行;《狐狸和豹》告诉我们:智慧胜于外表;《乌龟和兔子》告诫人们不可恃才傲物;《老鼠和黄鼠狼》教人防止虚荣;《野猪和狐狸》指出,应该防患于未然等都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当然,《伊索寓言》的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如宣扬剥削、压迫有理,宣扬天命和迷信、人力无法改变等,都是应该扬弃的糟粕。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