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出自哪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谁说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04:26:37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出自哪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谁说的(1)

明万历三十年,学者官员瞿汝稷撮汇禅宗传承法系650人的言行事略,机锋妙语,编撰成《指月录》三十二卷,盛行于世,广为僧俗两界奉读。

所谓“指月”,源于六祖慧能与无尽藏尼的一段对话:无尽藏是唐朝武周时期的一位比丘尼。一天,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好多年了,仍有许多地方不明白,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六祖慧能说:“我不识字,你把经读给我听,我帮你解疑。”无尽藏尼笑着说:“你不识字,怎么能解释佛学经典呢?”六祖慧能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佛法的妙谛真义好像天上的明月,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手指的指引。”无尽藏尼于是将经文一句一句读给六祖慧能听,六祖慧能逐句解释,无一不切合佛学要义,无尽藏尼因此大受启发。

在禅宗公案中,禅师们常以月比法,以指譬教,把佛法真理比喻为天上的明月,把文字所载的教义经文比喻为指月的手指。《楞严经》卷二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復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指月的手指,是为了教化、指迷、开悟的方便,是佛学教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使人因指而见月,快速地领悟到佛学的智慧和本旨,但指月的手指却并非明月,如果世人只看到指月的手指,遗忘了看月的初心,不仅明月看不到,指月的手指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出自哪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谁说的(2)

如今的时代,通讯发达,资讯爆炸,各种解释解读儒释道经典的文字视频,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良莠不齐,各类好为人师者、社会公知者,粉墨登场,或妄议正法,诡诈邪说,或哗众取宠,离经叛道,或沽名钓誉,信口开河,或巧立文字,玩弄辞藻,或意有所图,鼓动人心,或心怀叵测,曲解经文。殊不知,文字越多,人心越迷,影像越多,人心越乱。

关帝在《戒士子文》中说:“苟一念之未纯,虽穷经而何益。”世上所有的善法正法,无非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人的起心动念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指月录》记载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杭州为官时,入山拜谒鸟窠道林禅师。道林禅师是中唐时期高僧,因见秦望山“长松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时人因此称其为鸟窠禅师。白居易关心禅师安危,劝禅师说:“禅师住处甚危险。”禅师说:“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意思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难道不更加危险吗?

白居易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句话三岁小孩子也能说。”禅师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意思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虽然看起来简单,连三岁小孩也能说,但是这个世上能够终身奉行,坚持做到的又有几个?白居易听后非常敬佩,作礼而退。回去后做了一首诗赠予禅师:“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出自哪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谁说的(3)

印光大师曾引此故事为众生开示,说:“须知此语,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

虚云大师说:“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为本,佛教的根本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化世人去恶从善度众生。自古政教并用,政以济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乃万物之本。若本得其正,则万物安宁,而天下太平。”

劝善抑恶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根本精神。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真话假话漫天飞舞的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善言恶言难辨真伪的自媒体时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已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回归教育和宗教信仰的原点和起点,找回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根本宗旨和精神,将“劝善抑恶”视为文字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致力善言善行,如此才能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开辟出一片人间净土,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