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即可进入新刊目录链接
导读
北京、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库页岛,这趟旅程是因为“对从未踏足之地的思乡之情”,还是出于对现代生活与琐碎日常的厌恶,或者,仅仅是一次无谓的逃离?
所有句子的最东边——《与此同时》创作谈
文 | 七堇年
Igor是一位俄罗斯洞穴探险者,2018年曾经带着他的队友们来重庆探洞。我全程陪着他们探洞、扎营,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星期。令我意外的是,这帮俄罗斯人全程滴酒不沾,却要在营地做很fancy的早餐,做完了洗锅,然后很有仪式感地煮茶,再足足喝上两小时……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茶里混了酒,毕竟在户外探险圈,这种慢节奏休闲,我闻所未闻:明明早上7点就醒来,却要耗到12点才能进洞……这对于十五分钟内就能钻出帐篷、洗漱完毕、吃完早餐的我来说,简直要疯掉。
我当然试图和他们沟通,可惜他们中只有一人能说点破破烂烂的英语,这令最简单的交流都变得让人头疼。最后一个槽点:这帮大老爷们儿经济十分拮据,非常抠门,让我安排任何事儿都很为难。
总之那一趟我烦透了俄罗斯人,觉得作为他们的地陪真的很“赔”。
Igor回国后,表达了深深的感激,邀请我们也去俄罗斯探险。起初我以为只是客气,说说而已,没当回事。可他们竟然是认真的,反复催促几次,并展示了行程安排之后,我终于在2019年12月去了俄罗斯——我心想的是:且得把赔进去的赚回来不是。
我的旅程与契诃夫《萨哈林游记》中的轨迹重叠:1890年7月到9月,契诃夫只身一人,先坐火车,后骑马、乘船,横穿西伯利亚,一直抵达远东的萨哈林岛。作为当时的政治犯流放地,萨哈林岛上地狱般的惨状和西伯利亚的贫穷、严酷,给契诃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萨哈林岛就是Igor他们的家乡,我们更为熟悉的中文称呼叫“库页岛”,而日语中,叫“稱樺太岛”,就在北海道以北。两百年过去了,岛屿从流放政治犯的地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远东小岛。萧条,寒冷,那种无望和无趣,作为旁观者来看会很美(但自己不愿困在其中):在那儿,生活就像远处某个幼儿园墙外传来的白噪音,全是毫无来由的高兴和直转极下的大哭不止。
也没想到,轮到Igor他们当东道主的时候,非常耿直、大方、热情、靠谱,与在重庆的状态截然不同,我几乎怀疑还是不是同一帮人。也许是重庆的暑热让他们经历了一场culture shock ?从我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紧锣密鼓地安排爬山,探洞,钓冰鱼,滑雪,滑冰,打冰球,乒乓球……丰富得令我目不暇接,到了晚上甚至还有俄罗斯啤酒和白令海鲜。
那慷慨和效率,简直了。我反复咀嚼这种反差,非常困惑。不仅是人与人不一样,同一帮人面对同一帮人,竟然也能如此不同。好吧,我的确是赚回来了。我第一次见到沙滩是一片茫茫白雪的忧郁大海,也差点在一条凶猛的滑雪道上摔死。
我回国后,Igor恋恋不舍中国红茶,问我能不能寄一些给他。作为感谢,我当然买了很多,去了邮局却得知疫情爆发,海关关闭,寄不出去了。再后来的某一天,我的微信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Igor的妻子发给我的,内容是:抱歉朋友们,Igor因为心脏病发突然去世……
一个大活人就这么突然死了,留下两个年幼女儿,年轻的妻子,多年的队友……小说似的。就在几个月前,我们还坐在零下二十度的冰湖上,瑟瑟发抖地钓鱼。谁能料到他人就没了,而疫情就这样拖了几年没见消停,种种魔幻现实轮番上演,一切都让人啼笑皆非。
而当时浑然不觉。
为这种浑然不觉……我感到某种细思极恐的东西。那也是我这几年的最后一次出国。
我一直试图把这段俄罗斯之旅写下来。试过了散文,游记,甚至诗……都感觉不对,反复搁浅。鲜润的记忆迅速干旱,龟裂,碎片化,眼看着化为戈壁滩。我几乎要放弃了。最后,因为答应了要参与收获APP的“双盲命题写作”活动,在deadline的推动下,我终于把它搞成了一篇小说。我在更早之前就想写一个家暴男决定去死的故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容器来盛放这些素材,终于,俄罗斯旅行让我找到了那个容器。
——我喜欢这种活动形式,它让我的自我怀疑得到最真实的检验。上一次参与《鲤》“匿名作家计划”的检验是非常失败的,因为我写了自己没有亲身见识的东西。那个过程让我认清现实:好吧,自己就是那种只有切肤体验才能写好的家伙而已。
这一次的反馈似乎好些,而如此渺小的鼓舞,也像一抔清水,让人有力气继续走下去,走出这片创作卡顿期的沙漠。毕竟走出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继续走,继续写。
与此同时,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没人知道在所有句子的最东端,意义的朝阳会不会升起……我只是跟自己说,要像个地球那样,不管人类世界发生什么,自己都要踏踏实实保持旋转。
也许旋转本身,就是意义。
作者
简介
● 七堇年,女,1986年生。已出版《大地之灯》《平生欢》《无梦之境》等作品11部,短篇小说等另见于《当代》《收获》《人民文学》等刊。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等。
与此同时
文 | 七堇年
1 黎明将近,天色由青入蓝,缀着疏星。
脚下,雪细如粉,头灯一照,闪动微观的虹,仿佛一层钻石粉末。雪鞋笨重,像踩着一双塑料船,走起来得两脚分开,一步一迈。
“看我们像不像两个圆规在走路?”
况子白了我一眼,“屁!”
我踹了他一脚,突然感到自由,没有女人了,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雪鞋走起来夸啦夸啦作响,登山包与滑雪板发出轻微而规律的摩擦声,脚下一停,就耳聋般寂静。眼前是最后一段陡坡,仰望:松树一根根陡立,剑指青天。况子把雪鞋后跟的搭扣撑起来,开始爬坡,我也照做了。一到户外,他总是喜欢做先锋,做领攀,给人开路,但那真不是走第一个那么简单,他每一步都要用体重压上去,一脚一坑,深雪吃进膝盖,像是在海水里迈步。
我跟了五十米,热得要炸。羽绒服里,汗水从腋窝滴下,沿着两肋滑,奇痒难忍。从领口里我闻到自己热烘烘的臭汗,想起每次打完球回家,桃子先是冲向我,又刹住,怔怔地盯住我,捂着鼻子,跑开。桃子妈的背影在厨房,一枚轻而冷的声音飘过来:快去洗。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会想起这个,心里发紧。我卸下包,一把脱掉外套,只剩最后一件速干短袖。
“狗日的你显摆肌肉吗,冻死你。”况子又来了。
“关你屁事。”我干脆把短袖扒了下来,狠狠一拧,热汗滴在雪上,融出几个小坑。重新背上登山包的时候,背带像粗糙的冰块摩擦肩膀,鸡皮疙瘩一阵,虚脱般爽快。
不知何时天已发亮,我关掉头灯。剩下那段攀爬没花多久。登顶那一刻,太阳蹦了出来,云缝间横着几杠金光。天地澄明,远处的城市一片黯淡,像条大黑狗似的趴在山脚下睡。站在这高处,我俩忍不住号叫起来,野兽般快乐,大口呼吸,想把双肺漂染成一副天蓝色的帆。
风吹来,终于冷。我穿回衣服,拿出能量棒,喝水。况子在我旁边一屁股坐下来,看朝阳。四野白茫茫,粉雪雪道洁净无痕,又陡又窄,像一卷突然失手的卫生纸,一泻到底。世界化作一整山的海洛因,让人无法拒绝的上瘾。
喝完水,我俩眼神儿一碰:上。
2
德语里有个单词是Fernweh,指的是“对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思乡之情”。我心里那个地方是西伯利亚。读过一本书,《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法国记者、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写的,记录自己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小木屋里的半年生活。开篇,泰松描写他为隐居生活采购物资的时候,去到了超市,茫然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心中再次涌现对现代生活的厌恶:“十五个品种的番茄酱——这就是我想要逃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