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图(图片来自网络)
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起源于喜马拉雅,至今可以找到生物原型。地球上第一块适合人类生存的陆地是喜马拉雅,这里最早是海洋,现在还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黄种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此山上升,原始人慢慢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随着气候和地质变化,祖先向外迁徙扩散。美国新泽西州罗杰斯大学遗传学教授乔由·海伊说,最早成为美洲大陆居民的祖先是70名亚洲人。有研究者认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或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2013年1月23日有科学家报道,一项化石DNA研究表明,现今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源于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4万年前的中国。他们从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园洞发现的一个4万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细胞核和线粒体DNA,重建了这名古人的基因档案,基因分析揭示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的基因档案很相近,但相比现今欧洲人的祖先已经发生了基因分化。科学家此前发现约4万—5万年前生活在亚欧大陆的古人类化石,跟现代人非常接近。美洲原住民经过2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其中尤以分布广泛的印第安人最为明显,并产生过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报》刊载《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一文,介绍美国道格拉·华莱士教授的研究成果,认为现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与亚洲人是相同的。1992年2月,王大有、宋宝中、王双等人在《华声报》撰文指出,今天居住在美洲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实为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考古学家们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沙中发掘的16尊雕像和6块玉圭,认为玉圭铭文的刻写方法与甲骨文相同,许多字就是甲骨文,在一块玉圭上铭刻着殷商列祖列宗如茧翟、蚩尤、高辛氏等。诗经的《商颂》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按照郭沫若的解释,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开拓疆土到渤海,与海外发生联系。而在商代一个王妃“妇好”的墓里就发现了7000枚贝壳。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东,穿越白令海峡到达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达欧洲非洲。喜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路径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白人和黑人是皮肤基因突变的结果,外因是太阳辐射(紫外线),内因是饮食分化。皮肤的颜色取决于黑色素物质。皮肤里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深。肤色浅的人在阳光下待久了,皮肤里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皮肤的保护伞,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进一步的伤害。皮肤中的黑色素越多,肤色就越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也就越强。当人类从喜马拉雅迁移到遥远的北方和南方时,他们以浅色皮肤适应有限的阳光(光线稀少时,苍白的皮肤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有研究称,过去6000年间,一个名为SLC24A5的“褪色基因”席卷了整个欧洲,使欧洲土著肤色发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朗博士通过解析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发现,不管黑人、白人还是黄色人种,如果追溯到18万年到36万年前,可以发现是同一个祖先,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遗传基因。“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源供给工厂”,具有独自的小遗传基因。布朗博士从13名白人、4名中国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细胞里取出线粒体基因,用18种酶切碎,把基因组成型作比较。结果,每种型的片断的组成要素出现了和每个人种非常相似的型。因此他认为各色人种可能起源于一个地方,“人种间的差别是由于在漫长的岁月发生突然变异而造成的”。黑人白人起源于亚洲黄种人,由于迁移的地方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肤色。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考古发现,北京周口店人距今50万年,蓝田人距今115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巫山人”距今200万年。中科院学者在湖南道县发现现代人化石,12万前出现在该地区,比西亚和欧洲早5万年。四川资阳人距今4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真人类化石,是蜀人祖先,已经会缝制衣物,还有穿孔石珠、麂鹿角,说明4万年前蜀人就能打猎和做饰物。非洲发现的几百万年前的“人化石”不是真人化石,也不是现代人化石,而是猿猴化石,那些猴子至今还是猴子,没有变成今天的人。非洲黑人祖先也是中国黄种人,欧洲白人也是黄种人的后裔,黑人白人都是黄种人皮肤基因突变的物种。
在西藏高原曾经建立起威震中亚的古象雄王国。在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象雄王国穆氏王子辛饶弥沃佛陀创建了完整的九乘教法和教义,就是古象雄佛法。从中国社科院翻译的国家重点专案《象雄大藏经》中能看到佛教理论的根源所在。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庙依然存在。象雄文化在象雄经书中记载有18000年。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辛饶弥沃佛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及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在亚洲附近?因为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原始宗教起源于喜马拉雅,象雄文化就是证据。
2
第二个问题:什么人创建了三星堆?大禹是奠基者
郭沫若先生在1934年指出,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称,武王讨纣时,蜀人协助周王作战。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的《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颛顼,封其支庶子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三星堆的发现证明常璩所记属实。大禹是黄帝后裔。《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在龙门山一带。公元前六、七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可以理解为大禹治理岷江和沱江。2002年,文物专家考古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遂公盨”,记录了大禹治水的第一手资料,铭文开篇即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这与古籍《尚书·禹贡》中“禹敷土,别九州,随山浚川”的记载完全吻合。大禹是蜀之西羌人,西羌是夏后氏的发迹之地,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国家。禹的祖先同蜀山氏通婚,考古学家林向提出“蜀夏同源说”很有道理。可以说,是黄种人裔大禹,创建了三星堆古国。大禹实际就是古蜀国第一个国王蚕丛,也是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因为黄帝家族是从青藏高原下到四川盆地,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中只有四川盆地海拔是300米到800米,并且有数千条河流,最适合人类生存。在汶川、茂县一带发现大量石棺,在德阳青白江一带发现大量船棺,就是证据。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纵目人与石棺葬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馆园一体”的三星堆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为什么要创建三星堆?为更好生活,更好发展。为避寒、避害,为统治需要,宗教祭祀,政教合一,于是建成最早国家即古蜀国,可能与夏朝同时代,甚至早于夏朝。因为人类祖先可能是先到四川盆地再到中原地区,先到长江上游再到黄河流域。四川古代洪水泛滥,水患很多,地震也很频繁。为避免地震、寒冷、冰雪、洪水、日晒,古人在许多地方建立城墙,三星堆是其中之一。古蜀作为治水示范地,经济很强大,外敌不敢轻易侵犯,因此长期繁荣,国泰民安,但自然灾害频繁。据文献记载,古蜀国的先王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代之后是望帝杜宇、鳖灵(蒲泽),其后是开明。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中是上古时代蜀国首位称王的人。据说蚕丛的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纵目人,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成书于晋代、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华阳国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按照历史的记述,上古时,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纪前后,他们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蚕丛的家系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据说他巡行郊野时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他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夏商之际,第三代蜀王鱼凫成为国王,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朝与古蜀国之间曾经爆发多次战争,商王才会进行占卜,向上天询问吉凶、对策。这说明古蜀国在商代以前就成立,鱼凫执政时期,正是商王朝接近灭亡的时候。因为与商朝不合,古蜀国参加了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会盟,在伐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古书《尚书》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据说,古蜀国军队出战时,都是载歌载舞,用悠长宛转的嚎叫增添军威,用请神明附体的舞蹈仪式来增添勇气。而这嚎叫与怪异的舞蹈,无疑也是对敌人的一种威慑,这就是三星堆那些怪异面具的来历。到了春秋初期,王位从鱼凫家族传到了望帝杜宇手中。
传说,杜宇从天上降下来,成为蜀国国王,被尊称为“望帝”。望帝任命鳖灵为蜀国宰相。因鳖灵治理洪水、打通巫山,使水流从蜀国流到长江,根除水患。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然而,鳖灵统治下的古蜀国在其子孙手中很快灭亡,古蜀国从此消失。1929年春天,沉睡几千年的“三星堆文明”被唤醒,发掘出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经考证,属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三星堆所用金、铜、锡、玉石、陶土,主要来自四川龙门山、阿坝,安宁河谷、攀西大裂谷。制造技术力量来自亚洲各地,主要是河南二里头。人像采用巫术、巫师的艺术夸张,并参考西亚、南亚、中亚等的脸型。龙门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可以说,黄帝后裔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开明,都是三星堆的建设者、统治者,都是治水英雄,而大禹是奠基者、开创者。
3
第三个问题:三星堆文物表示什么?原始宗教器物
三星堆出土文物有金、铜、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近千件,还出土共计80多枚象牙。据王居中、阙显风主编《三星堆研究》第四辑采集卷(巴蜀书社,2014年12月)报道,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几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嘴,没有下颏,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这些青铜面具,两只耳朵上各有一个小孔,脸型与现代当地人完全不同。这些人像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都采取艺术夸张手法,是巫师像或者祖先的神像,现在世界上的神社的思想都来自这里(比如日本神社)。
早在夏代末年,海贝已经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三星堆那些被烧焦或者摩擦过的大量海贝,是用作交换的货币,来自古蜀周边地域(如云南、广西)或者国家(如尼泊尔、印度、土耳其等),是蜀王的“小金库”。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立人像(图片来自网络)
青铜铸立人像,穿着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赤着脚,站在一个高高的底座上。铜像身高170厘米左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青铜时代青铜像。铜像两手一高一低,呈握东西状,但出土时手中没有发现握有东西。专家推测,这个铜像的神情和手势,像是一个不同于平常人的巫师,应是在祭祀中用到的道具。我们认为,实际上,这是鱼凫的神像,双手握着木质船桨,呈划船姿势。这个鱼凫神像是“密码箱”,包含着许多古蜀信息,身上的饰物、饰纹都是古蜀文字,有些类似甲骨文或东巴文。比如,衣服下边三角形类似甲骨文“王”字,帽冠正中圆圈是“日”字,双层椭圆形是“月”字,底座上有“牛”“蛇”“鱼”等字,在腰部有“目”“水”“回”“舟”“波”等字,说明这是鱼凫捕鱼划船造型。
还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有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之感。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这些都是巫师形象,有的是死去的先人造型,有想象和夸张成分,不是真人模制。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显得无比怪诞诡异,这就是上“纵目”的蜀王蚕丛,也是大禹的造型。
三星堆纵目面具(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长达142厘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神秘的纹饰,以及两只相向的鸟、两背相对的鱼,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还压有一支箭状物。杖上还刻有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这是鱼凫的权杖,代表权威,有“鸟惊鱼骇”之效果,“鱼凫”本身就是捕鱼的水鸟。青铜神树高近4米,共3层,每层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站立有一只鸟,树上挂有许多铃和各种果实。这九鸟(顶上可能还有一只大鸟),是神鸟,能上天入水,也是捕鱼鸟。此神树是古蜀国的国徽或标志,由鱼凫所造,是古代巫师们专用的最大神器,表示捕鱼之王,水陆空一体。青铜神树高350厘米,青铜太阳轮盘,是宗教法器,表示敬天敬地,按照神的意志行动。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神奇想象力的青铜神树,是为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民众安康。可以想象,当时的三星堆建有最大的宗教场所,祭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