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也常用这句话来试图安慰、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
面对失败,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失败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更坚强,这也促进了人的成长。通过失败,认清了前进道路上都有哪些坑,当我们都能因为失败的教训而避开哪些坑的时候,前面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逆境中成长为“牛人”的案例也一搜一大把,比如林肯、爱迪生、霍金等著名的人物。
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体验,当我引用这句话来安慰和鼓励孩子时,感觉咋没啥用呢?难道这句话太过复杂,孩子根本不能理解?
后来才发现,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没啥用,孩子确实很难理解。
教养孩子的逻辑,应该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有个社会心理现象叫“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是一个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概念,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于20世纪中期提出。这个概念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已经拥有某种优势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奖励,从而使得他们的优势积累得更多,而那些没有优势的人则可能继续保持劣势。
马太效应更多的是指,对于领先者来说是一种优势和资源的积累,强者随着积累的优势和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将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强,而弱者将被拉开更大的距离。
如表现为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例如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获得更多的奖学金等,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贴上负面标签,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成绩差距。
如在就业市场上,有经验和技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和晋升机会,而缺乏经验和技能的人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瓶颈,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更关注的是,“马太效应”对个人的心理影响:成功者因为成功而自信,然后因为自信而更成功。即成功是成功之母!
这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长逻辑,孩子需要先感受到成功,才能因为成功而建立自信,因为有了自信,才更愿意主动去尝试更多的努力,才可能体验到更大的成功,从而推动孩子的成长成为一个正正得正的良性循环过程。
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失败,往往会因为失败而产生自卑,因为自卑而更容易失败。更容易进入一个负负得负的逆向循环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期望他们能从负面的结果中得出正向的学习经验,是一种妄想和奢望。这本身是不符合成长规律的。孩子根本不具备成人思考并接受“失败乃成功之母”那样的辩证思维能力,何况,很多成年人,在失败之后都会一蹶不振很长时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走出失败的阴影。
有些时候,当孩子失败时,成人用“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安慰孩子,费尽心思的把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解释得自以为非常的透彻,巴拉巴拉解释安慰了半天,然后感觉到孩子似乎听懂了,情绪也好转些了。我们就觉得孩子懂了,我们就觉得我们的道理跟孩子说通了。其实,99.99%的概率是,孩子完全没听懂,只是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安慰和理解他而已。
希望孩子能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复杂的道理并从中吸取教训来成长,是成年人的无知和自嗨!
用成功去引领孩子成长,这一定是孩子刚开始成长的最佳选择。
在面对失败时,不要想着用“失败乃成功之母”来教育,而是在失败中,找到其中隐藏的小成功(小的闪光点),告诉孩子看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引导孩子逐渐更关注努力的过程,减弱孩子对成功的“完美主义”倾向,赋予“成功”本身更丰富的含义。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然后用成功带来成功。
朋友们,成功是成功之母!值得您的关注!
温馨提示:如果您认可,麻烦您关注收藏点赞,我会更努力的分享优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