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宵是什么意思呀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15:42:07

七夕今宵看碧霄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宵是什么意思呀(1)

七夕今宵看碧霄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宵是什么意思呀(2)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今天,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元素的节日。“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的历史渊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自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乞巧晒书拜魁星

农历七月初七,是男孩乞求功名、女孩拜织女乞求美好的日子。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到汉朝初年,七夕相传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美丽的神话,牵动了众多儿女之心,演化出许多风情民俗。

民间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曲星。古时,读书人要在七月七这天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能够在考场上一举如愿。

七月七,还是一个与书有关的节日——晒书节。汉族民间传说“魁星主文事”,魁星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因而,读书人都很注重这个日子,在这天会把书放在外面晒。

传世名著《世说新语》中曾记载过一个叫郝隆的才子,七夕这天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仰卧庭中,以腹曝日。有人问其故,答曰“晒我腹中书”。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红楼梦》更是让南京云锦这一御用织造闻名于世。

南京民俗著作《金陵岁时记·七夕乞巧》中生动记录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

戏里忆往事,佳话永传情。在七夕节这一天,《桃花扇》是南京市民最常选择观看的一出戏,戏中讲述了李香君与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七夕民俗活动是从华夏文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如历代歌咏七夕的诗词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所承载高尚的情感价值。节日习俗的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传统和现代需要良好融合,但需要不断继承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让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节日仪式与民俗被发掘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古诗词里话七夕

《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些是古代典籍对于七夕节内涵和场景的诠释和描摹。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让人们深刻领悟和体会到七夕的韵致和况味。“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辛未七夕》中,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只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写有一首《他乡七夕》五言诗,在古典“七夕”诗词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置身异地漂泊他乡,却适逢七夕佳节,诗人不免生发出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遂作此诗以抒乡愁。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却情真意笃,句句含情,寄托着游子对亲人的思恋和羁旅他乡的孤独之情,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宋代词人笔下的七夕节,比唐诗更具有痴绝的情韵和美。他们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因此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一词,于婉约缠绵中透着一股清朗和豪放:“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该词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但究其根本是在抒写自身的感情体验,感叹自己的多舛命运,词作运用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与人间呼应的笔法,不仅开拓了词作意境,而且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想象力和偌大胸襟,成为古代“七夕”诗词中的翘楚。当然,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是北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将摹景、抒情、议论合而为一,把远古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升华为一种唯美绝伦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纯真爱情的衷心祈愿和真诚期待,特别是该词的最后两句,将整首词作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不失为七夕诗词中的千古绝唱。今人读到《鹊桥仙》,是否想到两地分居的情侣,在一往情深中彰显出一份达观。

古往今来,七夕诗词或清丽或婉约或恬淡或浓烈。漫步历史长廊,人们在古典诗词中品味七夕;置身当下现实,人们也应该在开卷读诗乃至铺纸写诗的过程中传承七夕文化。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是在感受文化绵延。

夜赏牛郎织女星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又是一年七夕时,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即至,如何在夜空中寻找牛郎星、织女星,感受这段跨越千年、生死不渝的浪漫爱情故事?

“牛郎”和“织女”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其实,牛郎织女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字为河鼓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

每年8月,如果天气晴好,一入夜人们仰头就能很容易地在头顶看到由三颗亮星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这就是夏季星空的标志——“夏季大三角”,即使是都市中耀眼的霓虹灯也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芒,而组成这个大三角形的分别是织女星、牛郎星和天鹅座的天津四,其中最亮的那颗就是织女星。

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牛郎星亮度略低,位于织女星的右下角;织女星的左下角,则是天津四。

在观测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下,如城郊、农村、高山等光污染少的地方,还有机会看到横穿“夏季大三角”的灿烂银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亮的银河宛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带来无比的震撼与感动。(包头日报记者武巧英整理)

(来源: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