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月亮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永恒,张若虚在月夜的江边,写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它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杜甫在思乡时,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提醒着时间,欧阳修写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代诗人张九龄也曾望月抒情,写下了《秋夕望月》一诗,原文如下: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江城的月亮是这般清明旷远;如水般流泻的月光万里相同。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在庭院中赏月,此时,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整座江城。诗人极目望去,在视野之外,依旧是清明月光笼罩下的世界。于是,诗人不禁展开联想,那远在万里之外的地方,应该也和这月光下的江城是一般景象。随着月光,诗人的思绪在寥廓的空间中飘荡,在一瞬间,那难以言说的思绪便有了形状。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我所思念的人和事仿佛是在梦里;在庭院中,独自一人与明月对望。诗人深夜对月,是因为心中有难以抑制的思念,而所思念的人并不在眼前,所思虑的事无法实现,一切都仿佛在梦中,无人倾听,无法言说。于是,诗人深夜步月,在庭院中长久地望着那轮明月,月光如水,心事如霜。诗人希望把满腹心事倾诉给月亮,但月亮默然不语。在这个月夜,诗人和月亮,相对沉默。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青苔上晶莹的露珠映衬着皎洁的月光;萧瑟的秋风吹落片片黄叶。秋夜寒凉,青苔上凝结了滴滴露珠。这些晶莹的露珠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吸引了诗人的注意。一瞥之下,诗人感受到了露珠的寒凉。即使在夜里,秋风也没有止息,它从庭院中的树木的枝叶间吹过,黄叶随之簌簌落下。夜深了,一派萧瑟的秋景使诗人更觉寒凉,给诗人心中又增添了几丝愁绪。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我心中怀着深情却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多次辜负美好的月光。在这个月夜,诗人始终是孤独的,他满腹心事,却没有一个倾听者。最终,诗人只能把那些欲说还休的惆怅深埋在心底,独自咀嚼,暗自伤怀。因为怀着满腹心事,即便今夜的月光清明旷远,诗人也兴致缺缺,没有心情赏月。对诗人来讲,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因为长时间处于惆怅满怀的状态,诗人已经多次辜负了美好的月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月光起,以月光终。这个秋夜,月光朗照,皎洁的月光触发了诗人的愁思,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阻隔,诗人见不到想见的人,做不了想做的事,只能仰头望月,把满腹的愁思默默地倾诉给月亮,但却得不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