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麟
“半”字,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二分之一为一半;不完全;在……中间。然而,翻开典籍,阅读古诗词,浏览名山大川,“半”字却处处透出迷人神韵,深藏智慧,值得回味。
“半是景致半是情。”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后铸币,称为“半两钱”;唐明皇叫荡秋千是“半仙文戏”。古人称见过一面者为“半面之交”;人品高尚者称为“半天朱霞”;年纪较大但尚存风韵的女子是“徐娘半老”;做事不彻底叫“半间不界”;彼此之间不分上下称为“半斤八两”等等。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半”的学问无处不在,它是绘画中的留白,是半山腰的美景,是“花开半时偏妍”的美丽,是留有适度距离的美感……更被用来勾画最逍遥的人生。
百年苦乐半相参,半中岁月尽幽闲。在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里的“半”字,可以说用得精妙。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少一些盲目,多一点清醒,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半”字的逸闻趣事也不少。南朝陈代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时天下大乱,战火连绵,国亡无日,恐一旦失散,难再团圆,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卖镜于市以谋晤合。南朝梁元帝徐妃,因色衰而被冷落,为泄私愤,作半面妆戏弄瞎了梁元帝的一只眼,结果落得个悲惨结局。南宋奸相贾似道,玩蟋蟀成癖,不理朝政,还在杭州西湖边专门造了一间名为“半闲堂”的别墅,和妻妾整日在里面玩耍蟋蟀。北京紫禁城里有9999间半的房间,因为只有玉皇大帝才可享用一万间房间,作为人间天子的皇帝不可同玉皇大帝并驾齐驱,故少了半间,以示区别……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大山名川、亭台楼阁、古刹寺庙,总有无数副楹联,而“半”字也占据不少位置。如上海半淞园的“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杨州贺园春雨堂的“万树琪花千圃药,一庄修竹半床书”;苏州拙政园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南京莫愁湖的“柳影绿圃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等等,不胜枚举。
“半取半舍半行善,半智半愚半圣贤。”至于古典诗词中,“半”字韵味可谓比比皆是。如黄公度的“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春秋天”;邵雍的“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颇为有趣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曾引起争议,欧阳修认为没有“夜半钟声”,说张继“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但遭到许多文人和事实驳斥。晚唐诗人任翻,一日游天台中子峰,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罢离去,半路寻思,“一江水”不如改作“半江水”,意境更深远广阔,色调可错落有致,等他回头来改时,已被他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任翻羞愧且钦佩。
“半山半烟看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明朝诗人梅鼎祚的《半半诗》说的是一事一物一景一地,半隐半没半朦胧,才美得恰到好处。犹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如梦似幻,别有一番神秘与浪漫。全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四字,却连用八个“半”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惟妙惟肖。
“半”这个字,含义虽简,但学问不浅,值得人们细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