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唱戏好听,夸奖唱戏人的短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6 10:33:12

一提是纸房戏都竖拇指,赞不绝口。那时东边有村也有戏班子,唱青衣的叫“亨亨”(小名),和纸房唱青衣的“驴娃”差远了,当时有这样的说法:“亨亨唱三天,不如驴娃出去一叫唤”。

有一年纸房四月初六庙会,戏唱到半道下起大雨,由于戏唱得好,且正唱到热闹处,弦停戏闭,可台下的人纹丝不动,打伞披蓑衣,呼叫班主不让停戏,班主无奈,重新鼓响锣鸣,继续唱戏,观众们站在泥水里,一直看到幕闭戏尽,才恋恋不舍的离开。远方的人认为来一次不容易,在会上吃馍喝汤,下午继续看戏。

纸房的社戏名声高了,请唱戏的也多了,周边的人一开口就说纸房的戏怎么怎么好,提起“驴娃”的青衣,夸人长得好、扮相好、唱得更好。当时纸房在官道上,是到襄城县到临颍的必经之路,纸房的名声更高,我们周边村庄的人出外都说是纸房的。

在纸房社戏的影响下,周边村庄也纷纷成社戏,如汊河闫、竹园的曲子戏班,韦寺、关庙李、靳庄的越调戏班,陈策的梆子戏班也相继成立。

夸人唱戏好听,夸奖唱戏人的短句(5)

这么多的戏班子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农闲时,特别是入进三月,周边各村的老庙会(也称麦会)陆续到来,三月里程庄、司马庄,郭庄,四月的关庙李、纸房、韦寺、陈策、竹园等会连会,会挨会,会会都有戏。看梆子、看曲子、看越调,想看什么看什么,买东西不买东西过过戏瘾。上百部古装戏在这些小剧团上演。

1963年豫剧《朝阳沟》搬上影幕。乡村社戏班子也赶形势,排出赶时代的剧目,如《红珊瑚》、《社长的女儿》、《传枪》、《卖箩筐》、《扒瓜园》等优秀剧目,深得乡亲的欢迎,同时也向专业剧团输送了优秀的戏曲人才,如纸房社戏1962年就向襄城豫剧团(原五街戏)输送了刘全喜这个红脸演员,再后竹园曲子戏班的董小四、王宏斌也被襄城豫剧团招走。

关庙李越调戏班的刘存妮、魏国军、魏铁头被临颍县剧团招走,韦寺越调戏班的段秀琴也被临颍剧团挑走。

宋学文被许昌越调剧团招去唱黑头,他是韦寺越调戏班的掌班、导演、演员,曾经和越调大师申凤梅同台演出过,那时唱对台戏,班主为了赢戏,不惜代价请好演员来搭班,我们这里称“叫手”。

夸人唱戏好听,夸奖唱戏人的短句(6)

那年九月十三繁城大会,几台戏对台,据说申凤梅和宋学文是襄城县越调剧团的班主请来的,他俩给班主挣足了台面,台前人山人海,叫好声、掌声不断,是那次大会的赢家,宋学文也由此得到申凤梅的赏识。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宋学文隔着多年没唱戏,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他也和申凤梅好多年没见面,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相隔十几年又见面了。

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宋学文到漯河牛行街买牲口,看到交易所门前的海报,申凤梅带领周口越调剧团在漯河演出,他瞬间迸发了和老戏友见面的念头,于是就买了一张戏票。那晚演的是《收姜维》,时隔多年又看到老戏友的演唱,他恨不得马上上台见面。终于落幕了,他满怀激动的心踏上了舞台,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

申凤梅听说宋学文求见,妆没卸完就迎了出来,两个戏友的手时隔多年又握在一起。后来两人到戏院外的饭店坐下,共同回忆同台演出的情景,申凤梅问他:“在家干啥?”他说:“喂牲口。”“还能唱戏吗?唱什么?”“能,唱黑头和老生。小生不行了。”“还想唱戏吗?”“往哪去?”……后来申凤梅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再后来轰动许昌越调的俩老包就是宋学文和李自杰。

如今,老家各村社戏已经消失几十年了,正月十五再看不到纸房的社戏了。当年唱戏的人都有八九十岁了,大部分已经去世,但他们留下的欢乐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代人心中。

夸人唱戏好听,夸奖唱戏人的短句(7)

【作者简介】岳干业,70岁,河南省襄城县范湖乡牛庄村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农民,现居北京。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