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皇帝让李白“供奉翰林,随时待诏”,李白的职责,无非是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一些应时应景的诗歌,哄皇帝和妃子开心。比如,冬季来临,李白接到命令跟随皇家一起去长安西北三十多公里的骊山温泉行宫,写下《侍从游宿温泉宫作》:“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到了初夏,皇帝又突发奇想,要排练“霓裳羽衣舞”讨好杨贵妃,于是不管李白宿醉沉睡,执意宣召入宫,为舞曲撰写相配的诗歌,李白半醉半醒,提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的欢愉与得意并没有持续很久,他慢慢发现,虽然深受皇帝和贵妃喜爱,他的政治怀抱还是无法实现,加上周围针对自己的诽谤日兴,李白不禁感叹:“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人。”
四十三岁,春末,李白向皇帝提出辞呈。皇帝批准了李白的辞呈,并赐百两黄金作为遣散费,还赐给李白“无忧学士”的称号,让他回家路上可以逢坊吃酒,遇库支钱。离开长安时,李白头戴道巾,身披道袍,表示他将从此一心修道,不再关心朝堂。
李白与杜甫: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李白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于是没有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第一站是洛阳,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消息早已被传遍全国,听说他要来洛阳,当地文学圈掀起一阵轰动,朋友们打算为李白举办一次接风晚宴。
正是在这场晚宴上,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白只交谈了几句。第二天杜甫去李白的客栈登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杜甫盛赞李白诗歌中汪洋恣肆、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活力,李白也很欣赏杜甫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两位大诗人当时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这次会面将成为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诗人闻一多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杜甫比李白小了十多岁,他深深地依恋、崇拜、敬重李白。虽然总共只见过三次,杜甫却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他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哀叹他的命运“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当李白被判处流放时,杜甫在《梦李白》中感叹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相比之下,李白在对杜甫的感情中更为低调。他确实也为杜甫写过几首诗,但这些诗没有杜甫对他那样的热烈感受。在《戏赠杜甫》中,李白写道:“饭颗山前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战乱与幻灭: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四十五岁,夏天,李白病了一段时间,老是做些奇异的梦,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记录了其中一个神奇的梦境,也表达了对于世俗纷争的厌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时,李白在兖州的田庄很大,但他对自己的田庄似乎没有留恋之情,吸引诗人的永远是远方。
他再次出发,先去河南梁园见好友岑勋,又往南经扬州到金陵。在长江边漫步,思古忧今,再也无法回到政治权力的中心,使他感到痛苦,同时也意识到政治王朝辉煌与荣耀的短暂性,于是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十一岁,初夏,李白应朋友何昌浩之邀来到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将军幕府所在的蓟县,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内心惊恐,他感觉安禄山迟早会进军内地。果不其然,几年后,安禄山在杨国忠的多次挑衅下,终于发动了叛乱,率领二十万大军,以破竹之势向内地扩张。李白在梁园找到妻子时,叛军已占领了河南,两人立即加入南逃的难民洪流。
五十六岁,李白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禁不住友人韦子春的力劝,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以为辅佐永王可以成就一番伟业,并写下《永王东巡歌》等作品,成了唯一出来支持永王的文化名人。后来,永王兵败被*,李白也随即入狱,并被判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遇赦,终于获得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决定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他在那里去世,临死将手稿交给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李白从青年时代直到弥留之际,一直将自己比拟成神鸟大鹏。这寓意着他无限向往高处以及天界,也多次尝试了飞向天堂的伟大之旅,但最终都失败了。现在他长眠地下,大鹏再也无法展翅高飞了。
本文根据哈金《通天之路:李白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