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在小说《过年,回家》,也就是电影《后来的我们》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对于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能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
年龄是最好的智慧,父母说的一些话,或许等我们老了才能懂得,而在年少的时候,却总是不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的。
就连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巴菲特虽然创立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也收获了几百亿的个人财富。但是他却说:“最骄傲的是3个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多少钱,但是彼此生活得都很快乐,相处的也融洽”。
我们知道,巴菲特的财富85%都捐赠了慈善事业。3个孩子,大女儿苏茜一家针织品商店的老板,大儿子霍华德是一个热衷种田的普通农民,小儿子彼得是个音乐家。没有一人愿意继承父亲的资产。
在巴菲特眼里,几个孩子能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最值得他骄傲的事,并不一定要他们做出多大的成就来。这样的人生,其实就算是一种成功了。
作为投资人,巴菲特是成功的;而作为父亲,他是出类拔萃的。在巴菲特给女儿的忠告里,他曾说真正的聪明人,一辈子做好3件事就足够了,金钱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只有拥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的人。我们追求一生却不快乐,不禁感慨:知道得太晚。
1.唤醒你潜藏的力量,才不辜负此生巴菲特忠告女人:“不要做别人,要做你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引领自己的一生。”
巴菲特阅人无数,当然也有无数人模仿他,崇拜他,可是最后都默默无闻。
就像周杰伦有句歌词:“崇拜是件好事,欣赏是种美德,但走在我后面,我很担心,别人会看不见你,到最后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分身,我告诉你,做自己胜于跟太紧,最大的敌人就是那内心的自己。”
这就是多数人的一生写照,一直在追寻别人,模仿别人。“因为别人那样,所以我也必须这样”,到最后丢掉了自己,陷入迷茫。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独一无二,带着一定的使命来的,上天给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足以完成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寻寻觅觅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擅长什么,适合什么,应该做什么?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迷茫和焦虑!
巴菲特从小就告诉女儿,不要随波逐流,而要不停地“观照自己,观内在”,什么才是最能激发你热情的事,那就是你的天赋所在。做好这样的事,才叫不负此生。
而且巴菲特,特别叮嘱:只有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剖析,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所以不要问别人,我应该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别人只能建议,无权给你决定,哪怕我是你的父亲。
2.人生短暂,做自己快乐的事,不要被世俗眼光所绑架人生何其短暂,做自己最快乐的事,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由自己去定义成功,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拥抱幸福。——巴菲特。
如果一个人活在了世俗里,那他一定会非常的累。因为他总觉得背后有无数眼睛盯着自己,那样的话就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面子和别人而活。
闭上眼想一想,多少人活在了他人的眼光里,房子,车子,甚至孩子都要拿出来比较一下,不仅自己活得累,还要让下一代人跟着累。
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巴菲特如此,比尔盖茨如此,马斯克的母亲梅耶更是如此。尊重孩子的决定,不刻意抹*他的爱好和志趣。
巴菲特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你做的事让你不快乐,那就是一种浪费生命,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在意别人,你的幸福与否只有你说了算,这是你的感受,你的决定。
3.让你值钱的方式,是你所在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既然说到巴菲特,就不得不说到与价值有关的东西。
巴菲特借用经济学的原理告诉女儿:“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会告诉你,不可代替物比可代替物更具价值。”你的价值,不是由你的努力和经验决定,而是由市场的需求大小决定,越是不可替代,越是稀缺,越是一票难求,那你在市场就越值钱。
巴菲特认为打造不可替代性有2种方式:其一是某个领域超越多数人,其二是追寻内心,独一无二(这点刚才已经说过)。我们来看第一点,如何超越多数人?
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你想超越多数人,就要付出是十倍与人的努力。而且你一定开始的时候做得很烂。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当你做不好,感觉难做的时候,不要怀疑自己,自己练习的次数还不够而已。
对如今的社会,盲目地追风口,赶潮流,觉得最新的事物就有机会。其实不然,永远是稀缺性决定价值。但可怕的是,产品同质化,人也同质化了。
你会的,我也要学,你拥有的,我也想拥有。最后大家千篇一律,互相攀比和模仿,都失去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