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重点字词注释梨花风起:梨花盛开,风起花落。
正清明:正值清明时节。
游子:漂泊在外的人。
半出城:大部分人都出城游玩。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属:归属,这里指为……所拥有。
流莺:即莺鸟,流,指其鸣声宛转。
逐句解读:第一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描绘清明时节梨花飘落,风起时花瓣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明时节特有的氛围。
第二句“游子寻春半出城”,写游子们为了寻找春天的踪迹,大半都出了城去踏青游玩。
第三句“日暮笙歌收拾去”,描绘傍晚时分,笙歌渐歇,人们开始收拾回家,体现了游玩的欢乐时光即将结束。
第四句“万株杨柳属流莺”,写万株杨柳在夜色中静立,而莺鸟的鸣叫声似乎成为了这万株杨柳的归属,意境深远。
整体分析: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出城踏青的欢乐景象,同时通过梨花风起、日暮笙歌、杨柳流莺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展现了诗歌中清新自然的特点。
写作背景介绍:吴惟信所创作的《苏堤清明即事》一诗,其写作背景深深根植于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中。
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吴惟信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便有着扫墓、踏青、游春的习俗。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而吴惟信正是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下,游览了西湖,特别是那风景如画的苏堤。
苏堤,由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横亘于西湖之上,其美景历来为文人所称赞。清明时节的苏堤,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吴惟信在游览时,被眼前的景色所打动,于是借景抒情,创作了这首《苏堤清明即事》。
诗中,吴惟信通过对梨花风起、游子寻春、日暮笙歌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清明时节苏堤的美丽与热闹。同时,他也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因此,可以说《苏堤清明即事》一诗,是吴惟信在清明节游览西湖,特别是苏堤时,受到美景的启发,借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南宋时期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吴惟信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情感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