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泉不相见原文,何处白雪不埋人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7 20:44:28

【隐公元年(前722年)】3

【原文】遂置姜氏于城颍①,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⑧,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②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③。”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⑤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⑥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⑦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①城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⑧颍谷:春秋郑边邑,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封人:典守边境的官员。②舍(shě):放置。③遗(wèi):赠送。④繄(yī):语气助词,惟,只。⑤阙:同“掘”,挖。⑥施(yì):蔓延,延及。⑦锡:通“赐”。

【译文】于是(郑庄公)将姜氏安置在了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却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当时管理颍谷的大夫,听说了这件事,便向郑庄公进献礼物,郑庄公赏赐给他食物,他却将食物中的肉挑出来放在一边。郑庄公问他原因,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母亲,我的食物她都已经品尝过,只是还从没有吃过君主的羹肴,请允许我送给她吃。”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赠送物品,独独我没有呀!”颍考叔说:“敢问什么意思?”郑庄公告诉了他其中的缘由,并且诉说内心的悔意。颍考叔回答说:“国君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挖地见到泉水,并在隧道中相见,谁又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郑庄公采取了颖考叔的建议。郑庄公进入隧道作赋说:“在隧道里面相见,其乐融融!”姜氏从隧道中出来而作赋说:“在隧道之外相见,多舒畅和乐啊!”于是郑庄公和姜氏母子二人和好如初。君子说:“颍考叔,是纯孝之人啊,孝爱他的母亲,并延及到郑庄公。《诗经》中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竭尽之时,上天永远赐福给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类的情况吧! "

不到黄泉不相见原文,何处白雪不埋人原文(1)

[读解]掘地见母------人性的闪耀,同时也是君道与子义的碰撞

明末清初马骕讲:“城颍以寘母,黄泉而誓之,郑伯之人道绝矣”。依照他看,郑庄公不但伪善,更是泯灭人性了!照我看,这就有点责备求全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短短的八字毒誓,宣泄出的是郑庄公三十多年对母亲那压抑而又深刻的怨恨。屡遭母亲兄弟陷害而不显憎恨的也只有传说中的帝舜了,“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庄公能够放下仇恨恪守孝道,不也是可以赞美的吗?王阳明认为孝是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庄公虽失之于初,然孝心不忘,颖考叔借机感而通之,遂有掘地见母之举,不正是庄公在誓言的约束与思念母亲的痛苦与矛盾中,迸发出的闪耀人性吗!

君主守社稷是大仁、奉孝道是大义,而两者发生激烈碰撞,就进入了道德胡同。不顾国家重器,那就留下个昏乱之君的头衔;为了江山就可能行不孝之举,落下个道德污点。亲情与国法似乎不可兼得,换言之,对于此时的郑庄公而言,国君的身份与儿子的身份哪一个才应该是第一位的?桃应问孟子:“假如舜为天子,父亲瞽瞍*了人,怎么做才是对的?”孟子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意思是说: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逃到政府找不到的地方。照亚圣的说法,孝道是贵于天下的。《礼记·曲礼》讲:“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那么对于国君来说,祖宗江山是非常重要的,儒家另一部经典《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有所谓“八辟”之说,其中就有对国君的亲族的特殊议罪程序,那似乎郑庄公虽不至于“大义灭亲”,但略施惩罚也是合乎情理的。

血缘人伦毕竟是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石,所以古代的君子都誓死捍卫。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秦始皇身上,不过那却差点凑成了二十八星宿图。《资治通鉴》记载,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宠幸假太监嫪毐,并生下二子。后来,嬴政知晓后,要将嫪毐交给有关官员治罪。嫪毐害怕,诈用秦王御玺举兵作乱。嬴政平定叛乱后,一气之下把赵姬迁往雍地,并*了与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下令说:“有谁敢为太后的事情进谏的,一律死罪,斩其四肢,丢弃城下。”共死了二十七人。有个齐国人茅焦求见,说:“陛下行事狂悖,自己不知道吗?车裂嫪毐,用布囊残*两弟,迁母到雍,残*进谏者;就是桀、纣行事也不会到这个地步!现在天下听到此事,都会人心瓦解,没有人再向往秦国,我暗自为你担忧!我的话说完了!”便脱下衣服伏在刑具上,等待接受腰斩。秦王走下宫殿,亲手扶起他说:“先生请起来穿好衣服,我愿接纳你的教导!”封他为卿士。秦王亲自驾车,空出左边座位,前往迎接太后,归返咸阳,母子再度和好如初。

看完上面一段,我们会发现,两则史事颇为相似,不同的是茅焦的劝谏之词使君主个人的孝道与治理天下紧密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一个君主必须把基于血脉的伦理与宰掌天下的谋略有机地统一到一起,方是明君之道。这种公与私的碰撞交融可以说延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