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深度解析,戴望舒雨巷和我的记忆有什么不同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7 22:23:06

戴望舒的《雨巷》,有人认为表现了理想的失落,这是一种误读,这种理解并没有真正进入诗境,也没有抵达诗歌情绪的本体。如果跟随下面两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走进“雨巷”深处,深味个中滋味——那种能把人缴械的极致的现代的哀伤。

一、“雨巷”什么样?

对这个问题,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地回答:“悠长悠长”“又寂寥”。

那么,如果追问一句,“悠长悠长”说明了什么?“悠长悠长”显然不只是巷子的视觉呈现,而更是诗人情绪的表达,“悠长悠长”连绵不绝的,是“寂寥”。悠长悠长的雨巷,悠长悠长的寂寥。

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叫“‘雨’巷”?因为在下雨。空中的雨丝,皆是愁绪。并且,由雨丝,我们可以脑补出来整个诗境:天上乌云低沉,地面潮湿凄冷,天地间阴暗压抑,再加上悠长悠长的仿佛走不出的巷子,这才是“雨巷”完整的样子。

我们在想象里把“雨巷”的情境搭建起来之后,就可以把自己代入,感受那种氛围和诗人的感触了。作者的愁绪,不仅悠长悠长绵延无尽,而且充斥天地之间,附在乌云雨丝湿地之上,整个黯淡压抑的“雨巷”世界,是诗人愁闷的外化。愁是抽象的,戴望舒把它化为“雨巷”,予以具化,给人以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愁闷何其沉重,几乎难以承受,似乎无法排遣。

而且这种愁闷,不是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浩大,也不是老杜“百年多病独登台”式的沉郁——他们的抒情还是古典式的,是在控诉,是在发泄,以及抗争。

而《雨巷》的愁绪,已经无法控诉和宣泄,它是浸透骨髓病入膏肓的,人已经放弃了挣扎,只能在雨中哀怨和彷徨,没有希望,没有天晴了的时候,而是现代主义式的被绝望浸透了的哀婉。

《雨巷》的这种现代愁闷,与《现代》杂志创刊时施蜇存所说法高度一致: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在这样的难以排解的愁境之中,诗人希望遇上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他是希望能给困在愁城里无法突围的自己,带来一些改变,得到些许慰安,甚或获得拯救吗?

二、“我”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是希望逢着一个“阳光烂漫”的姑娘?

就像一个人刚刚经历失恋极度低沉的时候,他愿意加入失意者联盟互相安慰,还是愿意加入幸福者联盟强化痛苦?显然,与之类似,“我”所希望邂逅的,只是一个同悲共愁的人。

那么,“逢着”之后呢?是跟姑娘加个微信,或者约个咖啡吗?是要进一步深入交往,互勉共励,携手走出阴霾吗?显然也不是,因为姑娘在我的想象中(丁香姑娘没有出现,一切都是诗人的想象),她和我一样,一样彷徨无地,一样现代哀婉,一样浸透绝望,一样无法得救。

“丁香姑娘”并不代表理想,并不是前来拯救“我”的灵魂的天使,像《神曲》里但丁想象的贝雅特丽齐拯救但丁那样。她只是另一个“我”,女版的“我”,“丁香姑娘”跟雨巷、乌云、雨丝一样,是我的愁绪的外化。

所以“丁香姑娘”向“我”投出了“太息一样的眼光”。只是投出眼光,一个字都没说。因为无须说,说了也无益,一个眼神就表明了所有。因为你无法被拯救,我也无法被拯救,我们都是愁海里将要溺毙的孤魂,自渡尚且不能,何谈渡人。

《红楼梦》里的宝黛之恋,两人还试图互相挽救,但最终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而“我”和“丁香姑娘”之间,却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只有“梦一般地飘过”,只有“冷漠、凄清和惆怅”。彼此已经痛苦到极处,已经没有了试图互相挽救的想法,已经彻底摆烂。

“丁香姑娘”并不代表理想,反而是痛苦的化身。她的出现和消失,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安慰,反而让诗人确认了自己的愁闷无法排解,反而加深了自己的寂寥和痛苦。

但结尾作者仍然“希望”着,“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弥留之际梦见的烧鹅吧。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解读太压抑,太负面,然而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感受到的现代情绪,这就是“现代派”诗歌,这就是戴望舒,这就是《雨巷》。

戴望舒雨巷深度解析,戴望舒雨巷和我的记忆有什么不同(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