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校回来的意思,刚从苏州回来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7 21:57:30

走出学校回来的意思,刚从苏州回来的意思(1)

森林日出,平台|

[初读不识文章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初中九年级学习的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当时只知宋濂之好学,四处寻书,对知识极度渴望。

如今当我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挑战和磨砺后,再次翻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心中涌起的不再只是年少时对古文辞藻的欣赏,更多的是对其中所蕴含深刻道理的领悟。

这篇文章不仅是宋濂对马生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每一个渴望跨越阶级、改变命运的普通人的启示。

宋濂,作为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被贬谪茂州,后卒于夔州。宋濂著有《宋学士文集》,有包公图画作传世。

宋濂:出生于元末乱世,虽然家世曾经显赫,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没落,属于寒门(但是不是社会最底层)。他自幼体弱多病,然而却对读书有着极高的热情。他常常借书抄录,日以继夜地学习,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停止。他的努力最终使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明朝初期的重要文臣,对明朝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戴面具的狐狸,公众号:狐狸酒肆为什么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真正意思不是夸读书好,而是与科举制有关

其一生历经坎坷,却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随没有辉煌之结局,但处于封建社会也算善终。

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和真挚的情感,掺杂着经过自身实践检验的深刻道理,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名篇。

在这篇文章中,宋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马生传授了学习的方法与求学的态度,同时也向我们这些普通人展示了如何跨越阶级、实现自我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翻开《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吧!

01|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予 ,一说作“余”)

——引自九年级语文教材·《送东阳马生序》

02| 深度解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从小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手抄录,按照约定日期送还。

古时书很珍贵,想看书可以去书铺购买,但是很多名家著作(市面无售)大多被富庶之家所收藏,普通寒门子弟没有接触好书的机会。宋濂家境贫寒,买不起书(至少无法购买很多书,一本两本也不够他看的),想看书,就去借。

而藏书之家(能藏书的家庭大概率是书香世家、清流富庶人家)愿意借给他,说明宋濂打小一直爱读书学习是邻近区域范围内出了名的,否则在敲门时他就会被仆人给赶走。还说明宋濂品格高尚、爱惜书籍,否则视书为宝物而进行收藏的人家是不舍得把书借给一个穷酸书生的。

重点是宋濂也十分信守承诺,借来的书,数着要还回去的时间,赶紧手抄备份一份留后面仔细研读,防止逾期,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天⽓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寒冬时宋濂也不会懈怠,依旧借书抄书,墨汁结冰、手冻伤也不能阻挡此事,更不能耽误还书时间,也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借给他。

足以说明为了个人理想(读书学习),宋濂能够忍受肉体之苦与精神之疲

并且宋濂这种“好读书”与按时完好无损地归还书籍也在邻近范围内出了名,否则大家不会愿意总是把书借给他一个寒门书生——因为既浪费时间又麻烦,而且自身无所得。

这种好名声得到远扬,会使得很多书香世家的男主人对宋濂产生欣赏心理,会打心底里觉得宋濂是一个读书好苗子,若不是出身不好,必有所作为。这种富庶之家对宋濂的看法,也会影响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从而很多人愿意帮助他。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宋濂虽仍处在底层,但是已有好名声流传于上层社会

试想你作为书香门第或官宦富庶之家的男主人,遇到一个非常爱读书学习、能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且品格高尚的年轻人,会不会心生怜悯,甚至想要帮助他,又或者说在与其他官宦富庶之家品茗闲聊时,会不会谈到宋濂的故事?

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一个人不喜欢持续上进、品格高尚、朝气勃勃、信念感强的年轻人。并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长辈,尤其喜欢这种上进的年轻人。也就是说宋濂这种人容易受到上位者的赏识,从而受到提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成年后,看了许多书也领悟了很多,在思考后也会产生个人想法。但是,古代社会强调师门与学派,而宋濂作为寒门并没有良师,更不要说名师了。于是,宋濂遇到疑惑时就捧着书迅速找同乡里的乡绅先贤们进行请教。

这说明宋濂治学严谨、求知若渴,一遇到问题就会马上向他人请教,以求解答疑惑——问题不过夜原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这里说明乡绅先贤之类的德高望重者们,喜欢年轻人来向自己学习或寻求经验。

也就是说领导、上级等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乐于分享自己成功等方面的经验。作为年轻人应该勇敢且主动地去虚心请教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这里宋濂低身侧耳请教,把自己身份放得很低,说明他对先贤的尊重。他提出疑惑的时候,若被训话(可以理解为话没有说到先贤的心里去)就表现得更为恭敬,等他开心了再进行后续提问,说明宋濂懂得察言观色与待人接物。他就是在这种小心谨慎的免费请教中学会了很多东西。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走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雪深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脚被冻得皴裂,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毅力坚固,为了到达目的地而不在乎这种肉体之苦痛罢了。

就像今天学校里面的学生一样,一边忍受严寒酷暑,一边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吃学习的苦:长期控制并集中自己的意志于一件正事上。相信屏幕前的九零后、八零后们,你们当中有许多人的手在冬天都被冻肿或冻皴过,或者见到别人的手被冻皴过吧。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因为⼼中有⾜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家。我的勤劳和艰辛⼤概就是这样。

宋濂回忆自己求学时,同龄人都吃美味、穿名牌,而自己则是布衣粝食(吃简陋的饭、穿破烂的衣服)。还强调自己有自己的目的,并不羡慕,但是通过“光彩鲜明、如同神人”,可知他不羡慕同龄人物质方面的富有自然是假的,否则也不会观察如此细微(又帽子、佩刀……等等)。

这里主要是讲宋濂如何面对自己与同学(或同侪)之间的物质差异。很明显,宋濂通过自我心理暗示明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是“学习求知”,而不是来攀比财富,并以此(自己的理想)安慰自己,让自己不再浪费时间去关注物质差异。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如今我虽已年⽼,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呢?

这里就是宋濂在介绍自己历经艰辛后所达到的成就,言语委婉谦逊但又讲了自己的成就之大(受皇帝恩宠、处君子之列……等等),所以能够起到劝说学习之效。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的屋⼦⾥⾯诵读经书,没有奔⾛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从别⼈那里去借,更不要用手抄录,然后才能仔细慢慢品读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态度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的过错吗!

这段话就像今天的长辈跟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小时候,哪有你这样好的条件,你们还不知道珍惜,一天天不好好学习。”

有这样好的条件(书管够、答疑解惑的老师就在身边),还学不好,那就是“学习态度”、“先天天赋”、“努力程度”等方面的问题了。启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这里是介绍马君则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期间,同辈都夸他品德好。他拜见宋濂时,言语也诚恳谦逊。

马君则与宋濂是同乡,宋濂作为长辈,已通过读书学习取得辉煌成绩。这里明显是君则去拜访同乡,以期寻得宋濂之帮助。说明自古至今,都讲究同乡同族之间互帮互助,即“人情社会”。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予 ,一说作“余”)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马君则同宋濂说他自己年少时学习也很刻苦、历经艰辛,并自认为自己这般刻苦也算得上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了。在君则将要回家拜见父母时,宋濂特地写这篇文章告诉君则自己(宋濂)学习的艰苦经历,以示勉励。

最后就是宋濂自谦了,就是说:“我宋濂说这些,并不是夸耀自己如今取得的成就之大、之难,而是为了勉励同乡(君则)学习,所以不要诋毁我。”这里也有宋濂无法轻易举荐与帮助君则之嫌,因为宋濂在前文强调自己求学之难、治学之严谨,就是在说自己今日取得的成绩得之不易,应当清明廉洁,借此表达同乡不要怪罪于宋濂之意。宋濂还在文章中以“现在学习条件太好了”来暗示“君则,你应当认真学习、刻苦努力才行,我(宋濂)今日成绩可不是大风刮来的。”

03| 完整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走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右边备有⾹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因为⼼中有⾜以使⾃⼰⾼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家。我的勤劳和艰⾟⼤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列中,承受着天⼦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和夏天的葛⾐,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的屋⼦⾥⾯诵读经书,没有奔⾛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师,没有询问⽽不告诉,求教⽽⽆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不必再像我这样从别⼈处借来,再用手抄录,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态度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语温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母双亲,我特地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遭遇之好⽽在同乡前写此文炫耀已显得骄傲,难道是真的了解我吗?

04| 宋濂跨越阶级的4个启示

通过前文深度解读,相信屏幕前的朋友们已或多或少明白了宋濂是如何实现阶级跃迁的了。

小编将寒门子弟“宋濂”跨越阶级的方法,或者说途径,总结为一下四点:

①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怕吃苦,坚定前行

跨越阶级,首先要对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并且乐于付出不懈的努力。

宋濂在文章中提到,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书都买不起,只能借书来读。为了求得学问,他不惜冒着严寒酷暑,极度能够忍受肉体之苦痛,甚至常跋涉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执着,正是跨越阶级的第一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没有宋濂那样的困境,但要想改变命运,同样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提升自我能力,都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时间。

②采用正确方法论:空杯心态与长期主义

其次,跨越阶级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宋濂在求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他强调要用心专一,不能一心二用;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这些方法和策略,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在跨越阶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我价值。

③正确的得失观:尽人事,听天命

再者,跨越阶级还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

宋濂在文章中提到,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没有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这种平常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同样重要。在跨越阶级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甚至有时会遭遇失败和打击。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轻易放弃,不被挫折打倒,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

④不忘初心

此外,跨越阶级还需要我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宋濂在求学和为官的过程中,清明廉洁,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我们跨越阶级后应该具备的品质。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学校回来的意思,刚从苏州回来的意思(2)

清·钱慧安·煮茶洗砚图轴,上海博物馆|

走出校园后,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深刻懂到了普通人跨越阶级的不易和艰辛。

但正如宋濂所亲身实践的那样,只有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一颗平常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有可能跨越阶级,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更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为只有在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更多的人创造跨越阶级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跨越阶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坚定;我们还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走出学校回来的意思,刚从苏州回来的意思(3)

五代十国·王齐翰·勘书图,南京大学藏|

总之,走出校园再读《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明白了普通人实现阶级跃迁之理。这篇古文不仅是对宋濂这位伟大学者的致敬,更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鼓励和鞭策。宋濂的事迹,鼓励我们以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一颗平常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指引,勇敢地迈向明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而努力奋斗。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读后感!

—END—

走出学校回来的意思,刚从苏州回来的意思(4)

狐狸酒肆:一个热爱生活、不断学习的账号

点赞、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声明:本公众号图文,若有转载或它用,请阅读原文与原创作者联系,未经声明用作它用者,保留追诉权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