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爱国诗。
李贺,字长吉,因居河南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宜阳县),后世称“李昌谷”,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就在于融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于一体。面对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诗人一腔热血,却深感报国无门,“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之悲,正很好地道出了李贺之悲。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出口就大气磅礴,气壮山河,正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样,直击人心。
“吴钩”,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原指有弧形的剑,相传为吴王阖闾所作。古人喜欢用来寓意武力、武功、战争、男儿报国雄心。关于“吴钩”入诗,极为普遍,“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李益《边思》)“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诗人的理想是消灭藩镇割据,重振大唐雄风。可是,现实却只能闲居南园,无所作为。当理想照见现实,在理想之下,现实之上,就存在巨大落差。这落差中间写着两个大字——无奈。
他自己无能为力,是不是就不管了呢?不是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上战场报国,却写诗寄希望于天下有志之士能够都像凌烟阁上的将军一样,建功立业,封侯拜将。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胸怀。一般人隐居南园,只会写一些山水田园诗,可是诗人却心系天下,无法只关注自己的小日子。伟大的胸怀,才能写出伟大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是从伟大胸怀中喷薄而出的千古佳句。语言何其简单,气势何其恢弘。
这么大气磅礴的开头,又该如何收尾?如何才能压得住阵脚?诗人大笔一挥,一蹴而就,“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我”为什么没有能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啊。盛唐诗人普遍主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我”何其不幸,只是作了一个书生,但“我”羡慕那些凌烟阁里的将军,希望天下男儿有朝一日都能建功立业。这就将个人的悲愤、无奈无限放大,化作动力,来鼓舞其他男儿。
诗人多么渴望能像高适那样弃笔从戎,通过高家枪,“一剑霜寒十四州”,最终也能“万里觅封侯”,功成名就,实现男儿梦。然而,他连进士都没有资格拥有,就是因为父亲名字中有一个“晋”字,与“进”同音,需要避讳。终其一生,留给李贺的尽是遗憾,满是辛酸,那种悲愤可能比任何一个诗人都要严重得多。
一方面是报国的理想,一方面是仕途的无望,满腹才情,无处施展。两者叠加一块,便导致李贺的一生极其抑郁,最终英才早逝,令人心悲。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样的结尾转折性很强,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不直说,却通过反问句,让你去思考人生。
精彩的人生,理应奋斗。身处逆境的李贺,心比天高,壮志凌云,浩然正气,令人感动。这首爱国七绝,千载而下,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奋斗了一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为理想献身,值否?想必每个人读了李贺的诗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愿大家都能沿着自己的理想去追逐,光明一定在前方。与其苟且一生,不如拼它一场,万一就实现了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诗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