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农村孩子的奋斗故事,很暖。
他从农村留守家庭走出,一路读到硕士研究生,有了多项科研成果,拿到国家奖学金后,他带上76岁的爷爷奶奶坐上高铁前往北京,完成老人们的北京梦。
他说,是爷爷奶奶的“托举”让他看到了世界,现在,到了他带爷爷奶奶“看世界”的时候了。
这个励志又温暖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专硕(烟台专项)研究生张立生身上。
他说:是爷爷奶奶的“托举”让我看到了世界
今年24岁的张立生来自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家庭,父母不在身边,从小随爷爷奶奶生活,他的童年记忆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水稻、每一座瓦房、每一缕炊烟,都是童年的背景色。
深植乡土的底蕴,激发了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探索。“读书是最好的出路。”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就用最质朴的方式——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他打开了一条用知识通往世界的路。
从村口小学到乡镇初中,再到县城高中,直至步入中国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张立生的视野通过教育的阶梯逐步拓宽,前行的每一个脚步,都浸润着爷爷奶奶的辛劳、支持和期望。从嗷嗷待哺的婴幼时期,到牧牛刈麦的孩童时期,再到求知求学的书生时期,两个老人在本该是颐养天年的迟暮时光,将全部心血都付诸在孩子身上,以迟暮之年的坚韧,托举起他走向旷野的梦想。
“我是站在爷爷奶奶的肩膀之上,才得以眺望远方,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知不一样的世界。”张立生说,每逢回家,他总是同爷爷奶奶分享所得之物、所识之人、所历之事、所见之景,用自己的眼睛带他们感受外面的精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让爷爷奶奶亲眼看看他口中的首都北京这个念头愈发浓重,于是,他决定拉起爷爷奶奶的手,为他们创造一次北京之旅。
他说:我真正成为了爷爷奶奶的“向导”
带上爷爷奶奶“看世界”,张立生一直在为此努力。
因资金有限,愿望未能即刻实现,直至张立生研二上学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后,这个时机来了。
在本科及研究生的六年间,他凭借自身努力,依靠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自力更生,承担起了自己所有的生活费用,除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与住宿费之外,张立生仅在大一入学之初从家中拿过3000元。他说,“这样做既能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也能让爷爷奶奶在晚年少些操劳和担忧,多些安稳与宁静。”
回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一年耕种收入不过6000元,已近古稀之年的爷爷更是为了家庭生计,迫不得已舍弃耕耘四十载的土地,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那份沉重与无奈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分担家庭重担。初二时,他第一次通过采茶挣来20元钱,初中毕业后每年暑假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回报养育之恩。
这一次,当他带着爷爷奶奶到达北京后,游览了故宫、天安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景点,并前往*纪念堂瞻仰伟人,漫步在首都的街头巷尾,感受厚重历史的独特魅力。
看着爷爷奶奶新奇欣喜的眼神,张立生的心被幸福感填满。他说,这一刻,自己不再是代替爷爷奶奶看世界的“眼睛”,而是真正成为了爷爷奶奶的向导,陪伴他们亲自去感知这个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世界。
他说:三代为农,我仍会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张立生说,“三代为农”,既是他家庭的时代烙印,也是他个人奋斗的动力源泉。从祖辈“农民”,到父辈“农民工”,再到他成为“农业高校大学生”,家族的三代人,始终与“农”字紧密相连,而怀揣着“三农”情怀的张立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条主线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农业大学深造期间,张立生深受“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熏陶,深入研究“三农”问题,跟随导师参与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区综合治理”调研,前往北京市大兴区、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调研村庄物业化管理、村民自建房屋出租管理等治理措施、治理成效与相关经验,撰写完成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城乡结合部村民自建房屋趸租治理的课题调研报告。同时,他还跟随导师参与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工作经验梳理分析与对策建议”项目,负责梳理“疏整促”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北京部分地区的典型案例,并且分析提炼案例的主要经验做法与体制机制创新。此外,张立生在校期间不仅荣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获得了硕士一等学业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张立生目前的入职意向是北京市延庆区农业农村局,即将成为一名致力于乡村振兴实践的“三农工作者”。他表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继续挥洒汗水,继续奋斗在农业农村战线,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他的精彩“农”事。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王玉婷 摄影报道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