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9 18:50:59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1)

传统文化中,重阳节有登山的习惯或者说风俗。查阅杨荫深先生所著《细说万物由来》,宋代吕希哲在《岁时杂记》中说,“九者,老阳之数,九月九日,谓之重阳。道家谓老君九月九日生,取之此也。”原来重阳节还是老子的生日,以前没听说过。

至于重阳节登高,据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所载,有汝南人恒景,追随费长房游学。这位费先生在《后汉书》有传,传说会缩地术,是半个神仙。为什么是半个神仙我就不展开讲了。费先生告诉恒景其家中有难,必须在九月九日这天携全家人登山。还要用紫红色的香囊装上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现在看来这是强制休假的节奏啊。恒景依言而行,举家登山。傍晚时回家,看见家里的鸡狗牛羊都死了。从此以后,就有了重阳登山饮菊酒戴茱萸香囊的习俗。

实际上,关于重阳节还有其他若干种传说,不必一一列举了。总是以应秋景为主,饮酒赏菊则是太平时节才能做到的事。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2)

我现在一周大约登山二至三次,登大连本地的各种砬子山。大约海拔高度在百米上下,很少有超过二百米的。虽然不高,但山中的风光同样不错。春天去河南登封,当地的老头自豪的说,每周去登太室山,这是居住在名山之旁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登恒山,也有当地人沿着山间小路登顶健身的。

其实对于登山健身,还略存争议。很多专家不建议老年人频繁登山,认为损害膝关节,后果很严重。更有专家警告,50岁以后上楼梯都要特别慎重。以及不要站着穿裤子等等。专家心真够细的,不过是否有老年人喜欢站着穿裤子,这个真没注意过。我倒是觉得,登不登山似乎因人而异,至少登小山应该无碍。

好吧,这属于个人的选择,不去讨论它。读《论语》的体会,“言”的部分还没有写完。但是涉及到登山的话题,不妨就此展开: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乐山”,为什么说仁者乐山,仁者与山是什么关系?所以,这篇《论语》读后感,准确的标题应该是“仁者为什么乐山”?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3)

语见《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各家翻译基本无区别,通译为:聪明的人(智者)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当然,从这样对于字面的翻译中,很难得到深入的理解。甚至会有疑问,比如说难道快乐不能长寿吗?显然孔子并非把智者与仁者对立起来;在这里仅仅是说明智与仁的不同特征。还是来看看大家的注释或者理解。

朱熹说。知者达于世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不能不说,朱熹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难怪科举考试以朱子语录为纲了。

钱穆说。钱穆的理解建立在朱熹的认知之上,但钱解也有新意。钱穆说,道德(仁)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本同于自然。……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一助。

钱穆把道德进境与山水自然结合,认为美善合一、天人合一本来是一致的。智者仁者之爱山爱水,与其心中所存的德化之意相通相合。我觉得钱先生的此种认识,为广大喜欢旅行登山但不知旅行登山之真谛的人群,提供了很好的原因和答案。

李泽厚说。李泽厚赞同钱先生的意见,指出“乐山”、“乐水”是一种“人的自然化”,又有所发挥。不过我更喜欢李先生的下述意见:

用山、水类比和描写仁、智,非常聪明和贴切。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之所以非常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仁”则似乎更高一层,已无所谓快乐不快乐。心境如此平和宁静、无所变迁,成了无时间的时间:寿。

仔细阅读这一段话,你是否产生恍然若有所悟的感觉?对了,此中深意与佛、道两家的理论,似有相汇之处。所谓禅心道意,原与此相通。动与静,乐与寿,水与山,都不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更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准确地说,智和仁是统一的,不仁而智是不存在的,不智而仁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山水本是一体一样。

写到这里,基本上可以认为回答了标题的问题“仁者为什么乐山”了。仁者智者是统一的,山与水也是统一的。仁者智者乐山乐水,正是“人的自然化”;或者说是人的美好道德与大自然山水的和谐,自然的向往。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4)

冬日读《论语》,深入研习诸位大家的解读本,自己能有所体悟,亦是闲暇一乐。理论是否枯燥,在于如何去理解;除了各种读本之外,不妨从诗词歌赋中寻找其中的诗意,也许别有意味。比如下面这一首小词。

清.文廷式:《鹧鸪天》。

著意寻春春已阑,东风一夕转清寒。玉骢踏遍长安陌,为恋残红小驻鞍。 黄鹄举,白鸥闲。须从尘外看青山。花冠不萎天香馥,坐弄裨瀛只一丸。

须从尘外看青山,这又是一种意境。看青山无尘,首先是心中无尘。有无尘之心则万象澄澈。我也愚鲁,每被蔽惑;世间百态常捉摸不透。好在平安度过知天命之年,亦得益于愚钝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不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恰好往往是惑乱之源,机关算尽反误一生。

看尘外青山,则是“隙中观斗”所不能也。皆为过客、身外之物,便无须太过投入。一生惭愧无大志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悠游自得而如临如履;从心所欲却常怀畏惧,能如是乎?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5)

再来看一首小诗。

清.鳌沧来《偶成》

薄宦频年鬓欲斑,平生心在水云间。

天怜衰吏无他乐,许看东南一带山。

这首诗见于袁枚所著《随园诗话》。诗作者是一位刺史,名鳌沧来。这位鳌沧来刺史写得一手好诗,不过清代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人、也许是大部分人的诗作都没有流传于世。袁枚与鳌沧来交好,在《随园诗话》中选过鳌的几首作品,或许是存世的唯一了。

来看鳌沧来这首小诗。这位乾隆时期的中级官员兼诗人,宦海沉浮已久、白发斑斑,一直向往游山玩水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和机会。终于可以到东南一带任职了,那里的名山胜水能够饱览无遗。这是老天垂眷给作者凄惨的晚年带来一点乐趣。小诗很简单,却能写出真情,如此便是好诗。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始于魏晋时期,“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一时期的谢灵运、谢朓、何逊、阴铿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表明山水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得以正式形成。而后方兴未艾蔚为大观。不过不妨认为,《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才是山水诗人心中,那遥远的一盏孤灯。

仁者乐山古诗解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出处和含义(6)

本文引用资料:

杨荫深著《细说万物由来》

刘建生编译《论语精解》

钱穆著《论语新解》

李泽厚著《论语今读》

袁枚著《随园诗话》

罗时进编选《山水诗选》

钱仲联选编《清八大名家词集》

后记:今天登大连七贤岭,海天茫茫、雪后清寒。无论世情如何变幻,山,一直在那里。

2023.12.29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