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也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厚道》
作为一个阅读者,每每想起去阅读古文时,颇有一种我可以读到什么?我会读吗?我怎么来读呢?在这样一种心理之下,我尝试着想从自己阅读的感受中,去细细地把每日自己所读的词句以尝试性的方式来表达几点思考路径。
所谓文如何读?我想在理解如何的问题上,首要的是知道它是什么?然后去看它为什么 要如此表达,如此,我如何去理解,相信也会更接近作者想要诠释的初衷,而从我们自身来说,也获得阅读的一种价值。
一、文之为何?
在《文心雕龙.厚道》这篇的开头一段,以讲述文为何?作者是如何来来理解他心目中的文为何?
初看这段话语,在理解其第一句:“文之为德也大矣”,这句时,很是好奇,这里为何将文和其德,以及大,这些联系起来,它所蕴含的含义是什么?是指文章要有德行?还是要有品德?这里的德是我们平常所以为的道德?品德?
这样想时,看到这篇文在《文心雕龙今译》后的注释中写: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章。看到这个注释,我开始好奇了,这里对“文”的定义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章多出了很多其他的含义,它将我们所认为的感官的视觉,听觉都包含进去,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奇特,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再联系其中的“德”在《文心雕龙今译》中的定义是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的形、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
看到这样的注解,很有意思,隐隐可以猜测,我们的作者是想将文章和天地间客观的事物相联系,这和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文章是我们主观的思考与思维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
那抛开我们所理解的不同,作者想传达的是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到作者在表述自然来形容文章,或者说想以一种自然状态来展示文章,在下文以及整个文本的论述总结中,有表露作者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而追求文采,而更追求一种自然,原道的文。
这里关于原道,我想先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原本的自然的道,这里的道,猜测是一种内心所存的信念与信仰。
到这里,对于作者在第一段原道的开头所传达的关于一种自然,以及文章的表述,有了大概的理解。
所以我想我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所为文,是可以随内心所生,而这里的心,是产生语言的根基,而语言确立,文章跟着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这是这段话语的最后总结,从文章为什么会确定,以及它的确定遵循什么?来进行一种表达:“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二、何为自然之道?
在这段文章的自然之道,从先论述文是什么,以及进行举例说明它是如何与天地并生,然后举例说明天地色彩和形状的分别,以及日月所传递的含义,而天上日月又是怎样的,这样一些自然之景怎样让人串联到文章与自然的关系?
在书籍《文心雕龙今译》的总论中有说:
作者把自然之文和人文混淆了,书中认为作者刘勰是把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具有的颜色、形体、声音称为了道之文,把反应社会政治文化的文章也称为道之文,认为这两种道都是自然形成的。
在看到书中总论中的这样的理解时,再联系我们开头的一段,关于文及自然的描述,对于这样的解读不做评价,但个人在阅读时会提炼出作者想传递的本义,在具体考究方面就不做具体的去辨析。
相比作为阅读者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想要从文章这样一个载体来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于生活与感知的触发,就如在这文章的描述中,我获得的感触是,作者刘勰将文是什么来点出,并用一种自然的例子来进行论证,且非常从容的最后得出这样一句非常让人深思的: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从文的属性像什么,得到怎样是大自然的文章,而这文章如何产生呢?
因为人与天地相配,孕育灵性,这才是三才,这里的三才是天地人的状态。
看到这里,不禁为作者感到绝妙,这样的一段联想和思考,久久不愿离开,此刻却也明白,为何古文,要细细的多读,让字词在声音咀嚼之间,在思考的联想之间,去细细品味,去体察字里行间的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