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轻云淡的午后,你或许会在漫步中遇到一棵松柏,它孤独地挺立着,枝繁叶茂,无视季节的更迭,响应风的号召,与云共鸣。此刻,你是否想过,这些自古以来经风吹雨打、雪压霜冻却始终挺拔如初的松柏,它们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又是如何的神采飞扬,情感丰富?
壹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让我们拂尘文物,探索那些刻骨铭心的松柏意境,探求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意蕴。在亭亭山上,我们看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是《赠从弟三首》中的一篇,刘桢巧妙以松喻人,刻画出其从弟如松柏之坚韧,不渝其志;冰霜虽凄,岁月虽久,松柏尤端正。这是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讴歌,也是对抵御外力、保持初心的生动描摹。
贰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再转眼至书斋之窗,便见到李群玉之《书院二小松》:一双松出凡尘俗世,秋烟环绕,琴瑟和鸣,似乎小松之静谧正与读书人心灵对话,提醒着我们冥冥中那份坚守与清高。
叁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杜荀鹤在《小松》中所描述,许多生命虽在广阔天地中静默生长,却常被世人忽视。小松自小在草丛中卓然,直至涂炭的现实中昂然挺立。“人不识凌云木”,常常时人忽略了这些不起眼之物的价值,直至它们终于展现出惊人的一面,才获得了世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