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司马懿被贬凉州,与二子练武,责备二子一遇挫折就想放弃,如何成大事,随后夸赞司徒王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六岁依然担任军师,但从其子处闻听王朗被诸葛亮阵前骂死,又说道,虽说王朗满腹经纶,却是鸡肠鼠肚,连几句恶语都容他不下,合该有此下场,随后教育其子: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其子不解,问道:父亲,赞他(王朗)是你,咒他(王朗)也是你,儿不知孰去孰从。于是,司马懿说出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言论: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司马懿
著名相声大师郭德纲老师也有这样一段话:
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根据以上史料,向我们说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跟蚂蚱讲一年四季的科学道理,就像对牛弹琴,鸭子听雷,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所以,还不如直接磕头了事,不与长短,一句话:"你说的都对",不与无谓的人争辩,因为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把自己的心情弄得一团糟,何必呢?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井蛙、夏虫、三季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认知领域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当你提出一个观点,就有可能超出他的认知范围,自然就会有争论,你作为专家,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但作为不懂的人,他是无法理解的,或者只能从字面上片面的理解。要知道,说服一个潜意识里没有概念的人接受你的思想是很困难的,无论你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受思维定势影响,有些人和他注定是无法交流的,对于这些人,道理是讲不通的,不如面带微笑地迎合他,该让就让。
图片来源网络
好与不好,过去了就都是好的。好多人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不服输,凡事都要讨个情怀,求个初衷,讨个说法,看不顺眼的事多,自然也很大可能处处碰壁。所以,不如改变一下,凡事,先求个心静。以前有脾气,自己意识不到,争个公平;现在有脾气,自己有意识,求个心安。初心不忘,多些真诚,少些做作;多些真实,少些虚无。对得起自己就好,别人都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