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哲学道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事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1 06:41:58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栈道,傍山凿石架木而修成的道路。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佯作某事掩人耳目,实际上另有图谋。【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准备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以修栈道的行动为掩护,暗中绕道攻取陈仓,终于顺利回到咸阳。”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一,《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有多个版本,成书于明清时期。“暗度陈仓” 是《三十六计》之第八计,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此计源于韩信奇兵取三秦的故事。

不论是汉语成语还是三十六计,它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传播,许多成语深入人心、耳熟能详,成了人们的口头禅,遣词造句信手拈来;以“走为上计”开头的三十六计也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些优秀文化在创造和传承时, 都采撷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和点点滴滴,有引人入胜的出处和典故。

众所周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以楚汉相争为背景的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称西楚霸王,并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和巴、蜀地区。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秦军降将把守。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大将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被刘邦采纳。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而刘邦却率领精锐部队沿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并攻下了既被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重兵把守的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对这一堪称中国古代经典战例及军事奇谋的精彩历史故事,汉中的一些地方史志中也多有记载。

清光绪年间彭龄撰写的《沔县志》中在介绍天荡山时提到“山腹有米仓山,园若覆盂,其上有淮阴侯庙,盖因暗度陈仓由此也。”介绍关隘时也提到:“百丈坡经九台子、火烧关、铁炉川、大石崖、陈仓沟出口,相传为淮阴候度陈仓古道。”

1988年新编《勉县志》记载:同年八月,刘邦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分兵两路,由汉中北上。一路由今林口子入,经百丈坡,从故道出散关,度陈仓,袭“三秦”,逐鹿中原,与楚争衡,卒定天下。

2003年编写的《汉中地区志》第二册卷十一古代交通,介绍“故道”时写到:“汉王刘邦由汉中北出三秦,暗度陈仓”。第四册卷三十三人物介绍刘邦韩信这样记述:“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自出兵陇右,遣曹参取下辨(今甘肃成县)、故道(今凤县),出散关,趋陈仓(今宝鸡县西南),遣樊哙击破西县(今天水市西南),沿陇道出雍县(今凤翔县)南,破雍王章邯,连克三秦,出函谷,东向与项羽逐鹿中原。”

从汉中地方志书当中的记载来看,清代以来史学家们已经认可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历史事实。但也可以看出记载相对简略,缺乏有效佐证,有些地方描述模糊甚至以讹传讹。现代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明修栈道”修的是哪条道?二是“”暗度陈仓”度的又是哪条道?

对以上两个问题,研究者的争论还是比较激烈的。对“明修栈道”,有的认为韩信派人修的是褒斜道,有的认为修的是子午道,《天汉》总第21/22期刊载晏波先生的文章《刘邦入关中路线新考》甚至提出,“明修”的栈道在今略阳石门附近。而“暗度陈仓”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刘邦大军走沔县留坝凤县到陈仓,有的认为走沔县略阳武都到陈仓。还有对史书中记载的“他道”和“故道”是否是一条道有争论,进而对故道是道路还是县置意见也不统一。不过,对刘邦军队由沔县北上这一点意见却基本一致,但对具体从沔县哪里进入陈仓道又有分歧,有从新街子云雾山进山说、长沟河火神庙进山说、天荡山黄家沟进山说、关山梁四沟进山说,古阳平关进山说、沮水茶店进山说等等,今天在勉县天荡山下的黄家沟口,还立有刻着“古陈仓道口”几个大字的石头,似乎是认定了黄家沟就是当年刘邦大军“暗度陈仓”的入口,这或许是受清人彭龄的《沔县志》影响吧。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么多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主要是因为虽然年代久远、史料不足、记载简单,但阻挡不了研究者们执着的探索精神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军事奇谋和经典战例呢?要弄清楚这一重大问题,首先需要研究清楚韩信有没有给刘邦出此计策。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汉书高帝纪第一上》记载: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信对曰:“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是迁也。吏卒毕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说,遂听信策,部署诸将。

《资治通鉴卷七》记载: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曰:“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相关记载可以看出,韩信只是给刘邦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后,建议汉王不应委屈求全偏安于汉中,而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立刻打回关中,与项羽一争高下,并没有提到具体应该如何出兵 。所以并不存在韩信给刘邦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的问题。

其次要弄清楚刘邦大军在北上过程中,有没有具体实施所谓的“明修”与“暗度”。对于此次军事行动和攻打陈仓的战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高祖本纪》记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郸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淮阴侯列传》记载: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曹相国世家》记载: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击章平军於好畤南,破之,围好畤,取壤乡;《樊郦滕灌列传》记载: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七》基本上沿用了《史记》的说法: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确实采纳了韩信的建议,率领军队翻山越岭由汉中北上攻打陈仓,击败了陈仓守军章邯。但北宋以前这些最权威的史书都没有提到刘邦在打回关中的过程中运用了“明修”与“暗度”战术。

那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说法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目前有据可查的是这八个字最早出现于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方散曲演唱并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传统戏剧,形成于宋,繁盛于元。剧本以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说唱文学为基础,熟知的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代表性的剧目有《窦娥冤》、《汉宫秋》等,还有一些以传统民间传唱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追韩信》、《单刀会》、《伊尹扶汤》、《周公摄政》、《三战吕布》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出自这一时期的杂剧剧本中。

在《暗度陈仓》(作者不详)第二折中有这样一句唱词:“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派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他个措手不及也。”另外在尚仲贤创作的《气英布》第一折中也有:“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此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开始频繁的出现于各种小说之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韩信道:“阎君在上,韩信某受汉王筑坛拜将之恩,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此是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所以我们可以确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是元代杂剧家们为了吸引观众,根据历史和传说,并对历史进行了夸张和文学加工后,演绎杜撰出这一充满智慧、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就如同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三国演义》一样,虚构了大量的精彩场面,什么“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空城记”、“过五关斩六将”等,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史记》中提到的韩信计,这里的计只能理解为韩信的建议。元代为何在杂剧中变成了奇谋,我认为主要还是为了戏剧创作的需要,夸大和美化刘邦以及韩信的军事才能,于是“计”就被夸大为“计策”了。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上只有刘邦听取韩信建议“北出汉中,还定三秦”,而没有韩信奇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由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始作俑者元代戏剧和明清小说的娱乐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被当成了历史事实广泛传播,进而在清代以后的地方史籍中被作为真实历史资料加以引用记载,我们现代人就更加信以为真了。(作者:黄利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哲学道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事简短(1)

勉县天荡山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