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
掣肘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比喻在做事时受到限制或阻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吕氏春秋·具备。在《吕氏春秋·具备》中有这样一段话: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与鲁君,与之俱至。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
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目:子之书慎不善,子勉归矣。
这段话讲述了宓子贱在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而影响自己实施政策,于是邀请了两位鲁国的近吏一同前往。在邑吏们上朝时,宓子贱让这两名近吏书写。当吏员们书写时,宓子贱时常从旁摇动他们的手肘,使他们写不好字。吏员们感到很困扰,请求离开。宓子贱则说:你们的字写得很不好,还是回去吧。
这里的掣肘就是指宓子贱从旁干扰吏员书写,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发挥。后来掣肘一词就逐渐引申为比喻在做事时受到他人的限制或干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说某人受到掣肘,表示他在行动或决策上受到了某种限制或阻碍。例如由于体制的掣肘,这个项目进展缓慢,或者他在工作中受到了同事的掣肘,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