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六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曹操迎天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鄢陵庾氏
庾
进入东晋之后,颍川庾氏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生活于颍川鄢陵的庾氏是魏晋时期的世族大姓,有许多知名人物。庾乘为汉末名士,隐居不出,不应征辟。其子庾道有父风,亦隐居不仕。庾道长子庾峻,晋武帝时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庾峻的弟弟庾纯,历任黄门侍郎、中书令,官至少府。
庾峻长子庾珉,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庾珉弟弟庾敳,任诞放达,崇尚老庄,是西晋时期颇有影响的人物。庾纯有子旉,曾任博士,因上表不称晋武帝之意而被罢官,后起为散骑侍郎、国子祭酒。
与其他颍川望族进入东晋之后衰落趋势相反,颍川庾氏却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把庾氏带入辉煌的关键人物就是庾亮。庾亮喜谈老庄,是东晋玄言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睿为镇东将军时,闻庾亮高名,聘为西曹掾,颇受器重。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曾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为明帝所亲信。明帝去世,受遗诏与王导共辅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后历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江荆豫三州刺史等职,握重兵。石勒死后,他上疏议请北伐,为郗鉴所阻,未能实行。庾亮之弟庾怿、庾冰、庾条、庾翼,皆是东晋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卷入东晋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不少人被无辜*害,颍川庾氏因此中道衰落。
禹州方氏
方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榆罔的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族称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为妻,炎黄两个氏祖部落联姻,并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方雷氏之后以封地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与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状为方形而得名。方山紧邻上古轩辕黄帝活动中心具茨山(现称始祖山)。黄帝之臣风后被封于“具茨山”,并改名“风后岭”;力牧被封于风后岭山下,名为“力牧台”;大鸿被封于禹州城西大鸿山,禹州城北具茨山也有大鸿山和大鸿寨,是大鸿屯兵的地方。方山与上述黄帝之臣的封地都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方雷氏封于禹州方山是可信的。
禹州方山作为方姓祖地已为方姓族人认可。近些年来,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寻根谒祖。
许国许氏
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纷纷改以国名为氏。
传说上古时期,尧赞赏许由的德行,想把君位让给他,但许由不愿意,就躲起来。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跑到颍水去洗耳。后许由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耕作为生。在今鄢陵县陈化店乡有许由岗、许由寨、许由冢等遗迹。
西周初年,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地,建立许国。古许国都城位于许昌县东南。《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元和郡县志》卷八许州许昌县:“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唐宋时期的许昌县城,即今许昌县的张潘镇古城村。
开国之初,许国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负责监视和控制商的遗族宋国,防止其叛乱。西周末年,许国还是强国,曾经参与操纵周朝的政治,扶立平王,建立东周王朝。春秋以后,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先后迁于叶、城父、白羽、容城等地。公元前481年,许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就是今天在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8位的许姓。
鄢胡康氏
除许国外,商周时期在今许昌、漯河境内还分布着包括鄢、胡、康在内的封国,其后皆以国名为氏。
鄢国,商周 姓国。在今鄢陵县一带。春秋时鄢国被郑国所灭,鄢国后人就以国为氏,为鄢氏。鄢氏为当今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胡国,西周姬姓国。在今郾城、舞阳一带。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将其灭掉。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为表达不忘故国的感情,纷纷改以国名为氏,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5位的胡姓。
康国,西周姬姓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同母弟姬封于康,在今禹州市境,史称康叔封,建立康国。武庚叛乱被平后,改封康叔于卫,康叔之后有以康为氏者,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2位的康姓。
颍川陈姓
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
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改称田氏,其后裔在战国时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在颍川,并改回陈姓,成为颍川陈氏始祖。此后,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颍川”也因此成为陈氏重要郡望。
陈轸十世孙陈寔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株连,其他人都逃避求免,他却自请囚禁。遇赦出狱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曾多次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誉。陈寔生有六子,长子陈纪、四子陈谌皆有高名,与父合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当时许多百姓家中都挂有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
陈纪之子陈群,原为刘备别驾,后归曹操,任司空掾。曹丕称帝(220年)后,他历任尚书、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陈群之子陈泰,初为散骑侍郎,屡迁至奋威将军,并州刺史。他主张对匈奴实行怀柔政策,效果显著,并数次击败蜀将姜维攻伐,官至尚书左仆射。入晋之后,颍川陈氏虽仍有子孙出仕为宦,但整体上明显呈衰落趋势。
颍川衍派
闽南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颍川衍派”、“颍川世胄”、“颍水传芳”即是其一。凡门额上镌有这一“丁号”的,必是陈姓人家无疑。但有的错将“颍”字写成“颖”,而且以讹传讹,那是不识颍川来历的缘故。
颍川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发源于河南嵩山之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辖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后世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颍川为陈国故地,“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原湿活衍,水流津通”,方圆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宝地。所谓“颍川衍派”的陈门子孙,就是颍川侯陈轸(亦即田轸)的后裔。
陈姓
陈,本是黄帝轩辕氏一个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象征这个部族的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这一地方,也就被称为陈地。相传舜是陈姓的老祖宗。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一个后裔—胡公满于陈,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胡公满于是成为陈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了个“工正”的小官。据《史记索隐》载:“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闽南语中,陈田二音仅韵母稍异。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动了一次政变,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再传至田和,索性夺取姜姓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太公。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孙纷纷改姓。田建之子田轸在楚国任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的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的始祖。
福建、台湾的“颍川衍派”陈姓宗亲,应该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元光系河南固始县人。唐总章2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民族啸乱,唐高宗李治派陈元光之父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与陈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长途行军,打到福建九龙江畔,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闻讯,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58姓军校入闽支援。中途,陈敏、陈敷病故,陈元光祖母魏氏带领军众,屯兵福建云霄。陈政、陈元光得到大军支援,派兵抄袭叛军,大获全胜,闽粤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现在福建的许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征剿胜利的记录。唐仪凤2年(677年),陈政病故,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统领这支万人军队。永隆2年(681年),南海边郡又发生动乱,朝廷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岭表。于是他边征剿,边开发,辟荆榛,办学校,安抚士黎,任用贤能,使泉州、潮州一带日渐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间的上疏获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屹然一镇云霄末,渐尔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长通蕃息,58姓交为婚。”唐睿宗景云2年(711年),陈元光去世,各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纷纷建庙祭祀,遵其为“开漳圣王”。
“颍川衍派”的陈姓,因其始祖陈轸曾为田轸,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满等,故世有陈、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说。
3.历史名人
战国时期
吕不韦,战国末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阳翟的大商人,后来在秦国的政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召集门客遍汇《吕氏春秋》,成为杂家的代表。
韩非子,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汉时期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
三国时期
三国颍川可谓人才集中地,名士“摇篮”了。
让诸葛亮、庞统名气扬天下,最初是司马徽的评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虽然,结果有出入,但是二人的才能却为世人认可。其本人也是博学多识,只是淡泊名利,或者说是眼光远大,见解精辟,所以避世不仕罢了。
荀彧,荀文若,颍川颍阴人,杰出的内政谋略高手。为曹操定下挟天子固根本等战略方针,平时虽然少随军出征,但是曹操把自己的“家”留给他,陈宫张邈引吕布入兖州时力保三郡,曹袁官渡战时在许昌足食足兵并回信力劝曹操坚守待变最终迎来许攸反叛的转机从而取胜。最终,因魏公事件遭曹操或直接或间接害死了。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曹操攻打张绣,吕布,袁绍等强敌时,荀攸都在他身边为他出谋画策,并每每成功。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陈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职,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为国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规劝,官至司空。
淳于琼,字仲简,也是出自这里,可能大家对此君不会认可的,就闲话少说了。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人。这个“小子”得厉害,不用多说了吧。灭蜀。
钟繇,字元常,长社人。钟繇为曹操把守关中地区,安抚马腾、韩随,治理长安、洛阳等地。后被任为大理、太尉、相国、太傅;清廉能干,颇有威望,与华歆、王朗并称三公。还是书法家。
下面还有一些,如:郭图、郭奕(郭嘉之子,在魏官至太子文学,早卒)、钟毓(字,稚叔,钟繇之子)等。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及37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主要成就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代表作品《十胜十败论》
唐朝时期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书法家。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他传世的书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