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喜欢优美的诗句,写诗时追求艺术的极致,呕心沥血绝不妥协。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写出了千年传诵的名篇佳作。”
这是多年来我对这句诗的理解,从没有过怀疑。
今天清晨下起了雨,我站在窗前,看着屋檐上的青藤和墙上的青苔,乡村院落里特有的静谧弥漫开来。
悠悠然想起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突然很想看看整首诗。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看了整首诗,借着秋雨无边的静谧,试着向诗人的心境走去。
渐渐觉得:杜甫这句诗,我断章取义已经多年。
一直以为杜甫对于“诗”的热爱,对于艺术极致的追求,是杜甫写下这句话的唯一原因。
没有领略到诗句里的凄凉,这是不能在整首诗的角度理解其中一句的原因。
杜甫在晚年写过这么一句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声名远扬的原因怎能是因为文章?杜甫是要为天下苍生做实事的。
诗人曾经在长安为了获得职位,奔走了十多年,风尘仆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不是为了写文章搜集素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才是杜甫的理想。
不过杜甫没有得到机遇,最后离开了长安。
杜甫为人性僻吗?没有,在长安的时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了有所作为,杜甫常常主动去交际。
因此杜甫一点儿不孤僻。
“为人性僻耽佳句”,这里的“僻”,更多的是一种抑郁,不想说话,与周围的人不想聊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聊的。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愿意和陶渊明、谢灵运聊天,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远离官场,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安适好自己。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诗人没有想到“厚禄故人”,看来心里已经彻底认识到没有机遇“致君尧舜上”了。
儒家的入世,无法施展。最渴望的生命之路无法行走,心里满是荒凉,所以“性僻”,不过总得为生命能量找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里?
真正的艺术家,如果生活中没有美,自己便创造美,这是精神的渴求,心不由己。
写诗。“立功”的路不通,便“立言”。
这是很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由此看来,很多圣贤之人功业之路受阻时,将写作作为生命能量的出口。
杜甫也如此,下苦心写诗,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时间,追求艺术的极致美,“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创造极致的艺术美的原因是没有做实事的客观条件,就像被拘的文王、困厄的仲尼、放逐的屈原、被囚的韩非等人。
想到这里,“语不惊人死不休”渐渐幻化出了凄凉。
历史上这些大人物,虽然以诗文著称于世,不过他们更在意的还是做实事。
苏轼,到了杭州,修了苏堤;白居易到了杭州,修了白堤。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苏轼、白居易心中,苏堤、白堤堪比任何优美的诗文。
杜甫也是如此,在不能做实事的情况下,把心力投注在写诗上,沉溺其中,多少心力和时间才能写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这些心力和时间本是用来实现“仗剑拯民于水火”的理想和价值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呢?杜甫解决天下疾苦的心由此可知。
不过杜甫也深知:没有机遇了,因此他不写“厚禄故人书断绝”,而是“焉得思如陶谢手”,诗人想和陶渊明、谢灵运聊天,出游。
窗外雨更大了,雨声让世界更安静了。
想来我肤浅地理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已经多年,多年来,只看到杜甫诗句的优美,没想到这优美后面的苦楚。
就像“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也像“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多年来只知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光辉,却不能联想到“名岂文章著”的辛酸。
唯有静下心来,在诗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整体视角下,在整首诗里理解其中一句,方可即看到诗人写出来的心声,又听到没有写出的言外之音,才能跨过悠悠的千年时空与诗人对话,看到他的光芒,也看到他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