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富强 罗说新语 2023-11-30 13:44 发表于河南
点击上方“罗说新语”, 关注我们
一·一线调研:“一道菜”的“宴席”
某厨师烹饪菜肴,只做一道菜,那么即使这道菜是山珍或海味,但仅此一道菜,怎能满足食客的味蕾?怎能让餐馆门庭若市?怕长此以往,这家餐馆也只能关门大吉。搞餐饮业,还是菜品多样化好,来他个满汉全席,百味俱全,色香味毕备,那就能让食客们在大快朵颐,拉满品尝美食的精神愉悦。这样想这样做的厨师,才会有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的机会。
当下,不少高中同学的议论文写作,其论据开发与运用的现状,就与上面那位厨师的想法与做法高度相似------囿于“一道菜”------“事实论据”(且是这个“事实”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奥运冠军等),“事实”论据固然好,但仅仅固步于这个“事实”,论据的天空就被严重窄化了,整篇议论文也会因之而黯然失色了。
二·认知开启:“论据”大观园,风景本无限
钳制人创造力的因素很多,认知受限甚至固化,是罪魁祸首之一,且为祸甚大。在论据素材的基本认知领域,不少高中同学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知残缺,从而形成论据素材开发渠道上的堵点,导致本来浩浩汤汤奔腾咆哮的论据素材江海,在他那里却猥琐成一条狭窄的断断续续的溪流。因此,解放思想,打开关于“论据”的认知之门,进而引导他们投身论据的江海,“到中流击水”,享受“不尽论据滚滚来”的惬意与潇洒。
论据到底是什么?
论据是指为了支持一个论点而提出的理由或证据。
那么,哪些素材可以成为论据的来源?仅仅是“事实”吗?答案是否定的-----诚然,“事实”是我们议论说理的主要论据源,但除此之外,还有些似乎“另类”的素材,可资我们思辨说理,支撑我们观点的确立,增强我们文章的说服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探究1:动物大世界,论据聚宝盆。
示例1: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节选于鲁迅《春末闲谈》)
示例2:一只毛蜱对牛来说也许只是有点痛和痒,但是大量的毛蜱足以让牛寝食难安、无力耕作,以致死亡。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如果出现大量的“毛蜱”,所有工作难以推进,干部犹如行尸走肉,难以服务好群众。不管是哪种毛蜱,我们都应该随时准备好一把“密梳”,对毛蜱进行细梳、勤梳,不管毛蜱大小先梳落再说,梳落毛蜱后还要“就地正法”,否则它又会祸害他人;对那些盲区和死角的毛蜱更是需要大家亲力亲为用手剥落,不要怕麻烦,不要怕牛踢你,办法总比困难多。
(节摘于黄安平《谈谈“毛蜱叮死牛”》)
认知开启:
示例1中鲁迅先生在鞭挞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控制时,不走寻常路,论据的选择独到新颖,他挑出一只细腰蜂,以它麻醉青虫喂养子女的事做喻------这种论据,贴切而新鲜,生动而形象,有趣而不乏深度,这难道不是一流的论据硬通货吗?
示例2中作者的论据开发与运用也是这个路子,以毛蜱(蜱虫)为据,论其对牛的危害,以此剖析人类社会组织中小坏蛋对组织和社会的危害,生动形象的论据,别开生面,深入浅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动物、植物,乃至微生物,不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吗?把它们请进我们的论据行列,帮我们的说理增趣增力,何乐而不为?
探究2:文艺天地宽,论据好材源
示例1:学做“孙悟空”式干部,练就“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最经典片段之一,“白骨精”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很多妖怪也伪装成“善类”来迷惑师徒四人,但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下,妖怪们都现出原形。因此,基层干部要有经得住在“八卦炉”中淬炼的韧劲,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练就出一双能辨真假、能破虚实的“火眼金睛”,在斗争的道路上,不畏浮云重重,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节选于兰坪先锋《学做“孙悟空”式干部 取基层“真经”》)
示例2: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说的是“鸡娃”的故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在展现读书被歪曲之后的严重后果。给孩子拼命“打鸡血”,毁掉的不只是纯真的童年,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度功利化的人生,还有乐趣可言吗?
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底,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所以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李勤余《不必追问读书的“用处”》(节选))
认知开启:
示例1中的“孙悟空”,示例2中的“《小舍得》鸡娃”,都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让它们做论据,感觉如何?应该是爽歪歪的吧。
事实论据的“事实”,是不是只是所说的“生活的真实”?当然不尽是,“艺术的真实”同样是一种“事实”,不论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无非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过的“事实”,这一点这里就不展开了。
问题是,部分高中同学的认知中,这种“艺术的事实”好像不能作为论据,这种认知的受限,严重堵塞了论据开发高速路的畅通。一旦打开这个堵点,论据的信息将会海量增加,因为青春期的高中同学,对影视,对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还是有较为强烈的感受,特别是影视作品,包括时下风头强劲的穿越剧之类------只要具备典型性和大众性,为什么不把它们请进我们的论据阵营呢?
打开折扇窗,将迎来一个广袤而新鲜的论据世界。
探究3:“反面人事”岂回避?论据全面更给力
“资深老师”以恫吓式口吻和家长说“暑假很可怕”,学习不能松懈云云,表面上是在关心学生,其实是以夸大的言辞激起家长的注意力,让其产生莫名的焦虑情绪,再借机牟利。
这种故意贩卖焦虑的“套路”并不陌生,是培训机构惯用的拓客手段。诸如 “毁掉孩子的,可能就是家长自己”“寒假就是拉开差距的转折点”等类似博文、视频充斥社交网络,平台也会精准推送给家长,营造一种异常焦虑的社会情绪。
贩卖焦虑观点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益,暑假不是学习的延伸。学习是个长期过程,需松弛有度,不能绷得太紧。寒暑假期间,不能将孩子们一直束缚在书桌前,应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放松,学会探索和发现,尝试有益的新事物,得到真正的成长。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江德斌《暑假不可怕,贩卖焦虑才可恶》(节选))
认知开启:
目前,部分地方,高中同学的议论文中,“正人正事”一统天下,“反人反事”销声匿迹,这种论据取舍现象,不正常!
上面这篇时评,敏锐地捕捉到时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以某些“资深老师”和“培训机构”的负面言行为论据,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战斗性强,发人深省,你能说这篇时评因为用了反面论据而不是好文章吗?
伟大领袖曾诗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袖本人在《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文章中,不都是抓住党内军内群众中的“反面人事”而批评教育的吗?当然,威胁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写作心态很关键。
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这是不容置疑的大道。但是,这些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正面说教”,揭露阴暗,鞭挞邪恶,批判不良言行和社会风气,难道就不是弘扬正气吗?激浊方能更好地扬清,抨击邪恶方能更有力地捍卫正义------在论据开发和运用的舞台上,“红脸”、“黑脸”和“白脸”,都要有,这才能是一部好戏,否则,这部戏怕是没戏了。
在论据的开发与运用问题上,破除认知壁垒,打破认知局限,树立“无材不可用”的新意念,从逼仄的小胡同走向广袤的世界,这是一步意义非凡的跨越,其意义,岂止是突破了议论文写作论据的贫乏的瓶颈,更能为论力的增强,为议论文写作的中个性的飞扬,开创一个自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