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2 19:02:04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只有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走向共同繁荣。

要坚持合作共赢,就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一再宣示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重要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创造世界发展奇迹的同时,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也长期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火车头和重要引擎。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正增长。中国的发展将为国际和地区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世界上一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5000多种语言,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国与国在交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中国先贤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强调事物的差异是一种客观普遍存在。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这些重要观点,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作主旨演讲时,*郑重宣示:“中方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2019年5月,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在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并为此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等四点重要主张。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亚洲和国际社会将以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新的起点,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合作,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社会、民意基础。这充分说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亚洲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愿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和途径;也充分说明,中国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9)

(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工业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工业化进程也积累了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恩格斯当年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专门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作为例证来说明问题。今天,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都远甚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统筹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紧迫。

中国一直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早在2013年7月,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015年11月,*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这次会议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他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二〇二〇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围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中国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落实的同时,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也充分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坚定态度。

三、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人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重要抉择关头,国际社会普遍希望有先进的理念作引领,也希望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推动。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中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体现在中国对外政策方方面面,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始终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10)

这当中最突出的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是*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来的。从时间上看,它的提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同一年,时间相距甚近。这并非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理念、构想、主张,那么,“一带一路”则是把这种理念、构想、主张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深刻理解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又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丰富了新形势下多边主义的实践。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外交一个重要的顶层设计。*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国还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增加发展的内外联动方面的问题。现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沿江一直向内陆、沿边延伸,有助于使我国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有助于周边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型的合作模式,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但现在很多地方变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但同时,沿线国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既有很大的市场规模,也有很好的资源禀赋,相互之间互补性很强,潜力很大。“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的公约数,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串联起来、并联起来,造福沿线各个国家的人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11)

“一带一路”建设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案。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越来越显现出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更好促进全球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为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合作而不是对抗,坚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是单赢,不断寻求各个国家之间最大公约数,扩大相互之间的合作,最后形成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很多全球性挑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解决,任何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只有各个国家相互合作,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二)深刻理解把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13年9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专门阐述了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就是“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具体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2014年11月,*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政策沟通。所谓政策沟通就是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地深化各国经济政策方面的沟通。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沟通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在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上,给“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积极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国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多个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政策协调和对接,为双方的发展,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第二,设施联通。所谓设施联通就是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加强设施联通。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基础。经过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在设施联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比如,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同老挝人民革命党通伦*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四万列,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五万多种。从雅加达到万隆的铁路推进顺利,通车后两地行车时间将从原来3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从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也取得重要进展,修好之后两地行车时间将从过去7天缩短为12小时,被称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也都进展良好。其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世界排名第93位,大幅提升到2020年的第26位。

第三,贸易畅通。所谓贸易畅通,就是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的畅通。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规模约30亿,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非常大。要实现贸易畅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今天的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旗手。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

第四,资金融通。所谓资金融通,就是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扩大资金的融通。早在2013年10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议时,就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倡议,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充分说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规划“一带一路”的时候,不仅有倡议,有设想,还有实实在在的举措。2015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并开业。这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重要举措,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民心相通。民心尽管不像设施、资金、贸易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非常重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早在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把“加强民心相通”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区域大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文交流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一带一路”跨越那么多文明、那么多国家的重大建设,需要进行很好的人文交流,需要老百姓从心里的认同、接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