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二十世,显示器采用晶体管技术,电视机非常笨重,一个人根本搬不动,液晶显示器出现之后,显示器变成了平板,铟是平板显示器的关键材料。全世界金属铟的储量非常稀少,当时金属铟的价格比白银还要贵,云南铟的资源占了世界的25%。传统技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铟,回收率不到70%,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开发了以真空冶金技术为核心,清洁高效提炼金属铟的新技术,使铟的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保障了液晶显示器产业对金属铟的需求。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杨斌:“人们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已经能够生产青铜合金,用来制造兵器以及礼仪祭祀用品,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锡。如今金属锡在高科技领域的用途日益重要,比如电子电器领域的线路板。经几千年的开采,锡资源的品质越来越差,传统的冶金技术已经不适应资源的变化。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突破了传统技术的束缚,自主创新,发明了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技术,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我们的研究成果,被国内有色金属冶金企业广泛采用。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锡冶炼厂使用了我们开发的真空冶金技术,国内60%的白银生产企业采用我们团队开发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33年的职业生涯,杨斌教授及其团队用专注、执着的精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立志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杨斌:“我第一次认识有色金属,是在中学的化学课上,老师讲氧化反应,用火点燃金属“镁”,产生耀眼的光芒。后来知道黄金、白银是有色金属,铜也是有色金属。几年之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1987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放弃了进入内地某研究院工作的机会,考上了昆工的硕士研究生,成为戴永年老师的学生。1990年硕士毕业,我留戴老师的身边工作,成为昆工的一名教师。留校工作后,参加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金属锗的冶金,几位老师带着我在广东韶关做工业化试验,从上一年的中秋节干到了第二年的春节,在小半年的时间,我和工人师傅一起倒班,我学会了接电线、修水管、砌耐火砖、往炉子里上料、还会用乙炔气切割钢板、用电焊机链接钢材。经过艰苦努力,试验成功了,工厂的师傅把鞭炮挂在吊车的挂钩上,当鞭炮声在工厂上空回荡时。我深深的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体会到成功的不易。”
(成为戴老师的学生)
莫斯科留学
杨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1994年我考了博士,继续跟着戴永年老师学习。2005年我到莫斯科钢铁学院做了一年访问学者,莫斯科钢铁学院是最早开展真空冶金研究的单位。”
实验的艰辛
杨斌:“有色金属冶金的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完成一次冶金实验,往往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到工厂开展工业化试验,这种试验动辄就是几个月。在试验过程中,还时时要面临危险。有一次做金属锌的真空挥发实验,规模还比较大,加了大约一吨金属锌在炉膛里,夜里12点左右,当炉膛温度加热到了900度,设备出现了故障,炽热的锌蒸突然喷涌出来,瞬间把我熏到在地上,我的头发眉毛烧焦了,脸颊、额头和两只手烫掉了皮,在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了十天。有一次做金属锂的提纯实验时,几十公斤的金属锂不慎起火,当时来了4-5台救火车,几十名消防战士才控制住了火势。这次意外险些酿成大祸,如果把实验楼烧了,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些困难、挑战、失败、甚至是生命危险,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真空冶金的决心。”
中国的诺贝尔奖和核潜艇之父的合影
杨斌:“2017年我获得了何梁何利奖,何梁何利奖由香港金融家何善衡等捐资,1994年设立。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何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选出70人,有人说,何梁何利奖是东方的“诺贝尔奖”。这张照片中的老先生,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他隐姓埋名30年。这是我与黄老同台领奖的合影,他是我的从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更多精彩内容请收看
云南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云岭工匠精神讲坛》
公共频道10月18日 20:30 首播,
10月19日午间12:15 重播,
欢迎准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