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
一、网络冲击区域经济
虚拟经济[1],即非物质性产品经济已经渗入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我们的未来正在被创造。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空间距离不再是制约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虚拟的、非物质性产品正在逐步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已经悄然改变着经济空间区位,引起区域经济关系的变动,开始对区域经济学固有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一些原理和原则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区域经济学进入了重大变革时代,面临发展的春天。
(一)网络熨平了“距离”特征,环球“同此凉热”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曾有过几次划时代的认识飞跃,其中也伴随着空间区位的变动特征。陆权时代,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缘政治学者)在《地缘政治论》中宣称: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海权时代,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学家、地缘政治学者)在《海军战略论》中宣称: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空权时代,赫里克说:谁统治空间,谁就控制了世界[2]。而在信息网络(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谁掌握了网络(知识),谁就掌握了未来。谁错过了信息网络(知识经济)革命,就等于丧失了在21世纪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的机会。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社会的传教士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的名言)。电脑这个只会计算0和1的精灵,正在兵不血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重塑着我们的价值体系。目前,信息技术正以涨潮般的速度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可视会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在不断延伸。被托夫勒称为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就拿网络来说,Internet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虚拟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比特(Bit)(信号)以光速运行,时空障碍消失了,到上海和到纽约几乎是同样的距离,地球真的变小了,成了“地球村”。网络的出现,使信息交流脱离了地域的分割和局限,为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影响投资区位、经济区位、资源配置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美国巴菲特的智囊总部远离闹市,坐落乡村,总部经济应运而生的现象。
(二)区域空间的概念在淡出,区域经济需重新审视
人类本身生活在地域空间中,而空间的概念却在“逃逸”出人类的生活。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传统的空间概念已经过时,它正在发生异变,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空间将会削弱人类城乡聚居的差异,信息时代将会使摩天大楼和绿色原野“同此凉热”。难怪美国的一位房地产经理深有感触地说,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取代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和其他不动产,成为经商售货和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这种潮流对房地产的出售、出租和价格具有毁灭性的打击[3]。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一方面将带来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将引起空间概念的变化,导致基础条件、生产设施和营销方式的改变。这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变化必将引发区位价值的升降变化,引起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因此,以新的视野认识和评价区位、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区域经济学原本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受到震撼
区域经济之所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抹*和忽视的地位,是因为它本身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不管经济活动的形式如何,它都离不开真实的空间地域,不同的空间地域条件又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性特征。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区域性特征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会产生区域经济呢?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4],区域经济的产生原因有三个:一是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二是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三是距离成本。生产要素当中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是可以完全流动的,土地、矿藏和水资源等是不完全流动的。而可以完全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的过程也要受到管理体制...
二、虚拟经济为区域经济学带来的发展机遇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实际上,它已经从多方面向区域经济渗透影响,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存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由此衍生出无穷的发展机遇。
(一)虚拟经济突破地域限制促使生产力布局均等化
区域经济受地域性的影响十分强烈。经济发展条件和现实的区内差异或者区际差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区际关系来看,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首先,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都不会相同,决定了它们在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中的条件不尽相同。其次,各区域或城市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会相同。再次,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或城市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程度不一样,从而,它们所获得的发展机遇也不一样。最后,各区域或城市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决策、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由此可知,区域经济要想健康、顺利地推进和发展,与该区域条件的结合不容忽视。而虚拟经济则一反传统的区位条件,基于网络技术的经济活动,基本不需要十分严格的区位,或者说区位已经不构成限制因素。网络已经把经济活动延伸至了全球各个角落。人们常说的美国和印度形成的软件业、服务外包贸易,即是这种虚拟经济的典型表现。在美国机构(公司、医院等)把一天的经营处置等事项在下班时传至印度,此刻,印度到了早上,在这里经过将数据资料按照要求汇总加工,当晚发回美国,美国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和收到了全新的经过处理分析的数据资料,开展进一步的工作。还有,典型的全球网上专家会诊、咨询案例,足不出户即可解决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再有网络学校、电子商务等更是数不胜数。可见,网络技术把各区域发展的起点推向了新的起点平台,各个区域重新回到了经济发展的起跑线上,也就是完成了一次洗牌。对于原本落后的地区这是一次难得的赶超先进国家的均等机遇。虚拟经济的发展潜能将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及转型的契机。
(二)虚拟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新的认识工具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原理体现了实体经济的理念,比如,生产布局紧凑原则、生产基地接近消费中心、还有区域经济倡导地区特色发展和产业集中度观念,都含有空间地域、因地制宜的内容;再有,区域经济的企业集聚和集群也有互相利用、节省成本、借鉴发展的区位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这些原理和原则在物质产品经济层面上,揭示了区域经济的理念和精神,为区域生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理论基础。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紧凑”“集聚”“集群”在网络领域变成了很容易实现的事情;这时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一个交易迅即完成。在网络空间和知识经济中,随着“距离”对人们的消费、生产活动的影响日见减弱,厂商和其他市场主体(包括政府)的行为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厂商区位选择、消费方式的变革、虚拟经济(产业)的新生崛起、管理方式的革命,这种新的空间经济形式,都将给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很容易看出,虚拟经济改变了经济要素的组合和集聚方式,它将对原有的经济生活体系进行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和改进,许多生产力布局条件和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生产布局和区域发展模式就受到挑战,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需要深刻反思和认识。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段,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形态,也都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视角。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基础上,根据新的虚拟经济空间所提供的机会与条件,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区域发展新的理念和着眼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内容和新机制、产业选择洗牌的新机会和新生长点、区域优势和劣势的重新认识和新发掘、区域发展模式的试行手段和新机制等等。同时,更新观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突出虚拟经济(非物质性)、追求精神满足;更加促进挖潜改造、提升潜力、塑造不同于以往空间的新型功能,更加强调标新立异、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加速更新换代、缩短生命周期等。
(三)虚拟经济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其经济活动(运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多重的、多层面的,也就是说,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经济活动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多种经济活动方式可以在一个地区内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而往往新的经济形态会更具推进力和活力,激发原有经济活动的潜力,虚拟经济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形态,预示着区域经济发展改革的方向。
首先,虚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通过“无距离成本”这一机制,不仅对空间地域范围需要重新界定,同时对资源要素也需要重新审视,在这种虚拟经济模式下,经济活动得到空前的延展,产业链条得到极大的延伸,它会引起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这种发展模式既节约资源与成本,又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增加,整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进步。对于许多地区而言,简单沿袭/照搬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容许也没有机会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必须放弃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转向以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为内容的发展方向。逐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培养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新的增长点,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改进区内产业素质,提高经济的质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其次,虚拟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升级。过去,区域产业结构在进行优化和升级时,多考虑政策因素、技术因素、效益因素。有了虚拟经济思想后,不仅考虑物质性实体因素,还引入了虚拟的非物质性因素,使得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在技术含量、效益含量、生态环境含量增加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关联效益含量。这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持久的、根本的产业结构突破、改进和提高。比如,利用虚拟经济的“无距离成本”机制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从资源依赖模式到技术支持模式转变。如美国纽约附近的费城自1980年以来,服务业迅速增长而制造业逐步下降,尤其是商业服务业、创意产业(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咨询产业)、教育、医疗保健业等,这些产业成为当今费城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我国许多城市城区都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创建创意城市的思路[6]。这里提到的创意产业,与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根本的区别[7],创意产业创造的均为“非物质成品”,而一般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为“物质成品”(软件业除外),创意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行业包括软件业、游戏动漫业、建筑设计业、产品设计业、平面设计业、广告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传媒业等。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与产业区相邻近,它不需要配套的生产线,不需要太多的空间去生产和存放,对空间大小的需求是有限的。创意阶层适宜的工作地点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松散的、优美的、有大量适宜放松和交流的场所。它将成为财富创造和城市生活并存的标志性空间,是城市致力打造的新的理想家园。这是一个超越以往思维定式的与众不同的产业空间。比如,落户南京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包括游戏实验室、软件安全实验室、硬件系统实验室、易用性实验室、测评电子信息平台研究室等在内的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的测评体系,一开始占地面积仅为1071m2,员工仅有100人,在南京运营两个月就实现1.97亿元收入,交纳地方税近700万元,毛利率超过70%(现代快报、金陵晚报,2004)。我国许多地方在积极地探索创意产业基地这种新形式[8],如:苏州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杭州打造“动漫之都”、成都数字娱乐产业软件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等。这些城市运用虚拟经济对区域产业结构展开全面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用虚拟经济构筑产业链网,有利于稳固区域内核心产业。利用虚拟经济思想进行区域产业规划时,可以有意识的拓展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各产业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当然,必须注意到产业链中核心的资源要素应具有稳定性,核心的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虚拟经济可以大大增进本城市与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和往来,准确掌握国际市场信息,有效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和管理经验,增加出口,使城市的学习能力、创新功能大大加强。比如,利用虚拟经济,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我们已经知道服务、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产出与效益高、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交通、环境、产业转型和提升等问题,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更趋软化和高效化。构筑这一产业链条,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面向国际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外包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划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是指承包商与发包商来自同一个国家,服务外包在国内完成。离岸外包则指承包商与发包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服务跨国完成。
最后,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会有力地控制城市规模随经济发展而无限膨胀的趋势,可以强化和完善城市经济功能。虚拟经济对于目前的特大型城市来说,更有着极佳的效果和作用,减少占地,减少交通流量,节约资源能源,创造新的岗位,提高附加值等,对于城市的运行、布局、功能的发挥起着完善和促进的有效作用。各种电子服务,诸如,网上银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学校等已经把城市生活推向了无纸化、无形化、无物质化的时代。
三、对区域经济学客观基础的再认识
区域经济学尽管在网络等新技术的进步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迫使我们深入思考其生存的客观基础和发展前景。其实,仔细想来,新的技术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换一个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学,它仍有着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有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需要对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对区域经济学依托的基石再认识,加以改进,就可以构成区域经济学存在的必然性。网络虽然可以抵消距离的影响,但是,地域条件的实质性差异(自然禀赋)、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要素聚集特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仍将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域位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9]。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应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因此,自然禀赋的实质性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会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发展类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没有完全相同经济模式的原因所在。中国古代的先哲早就对此有过深刻认识,“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牧民篇[10])”。这就是空间基础造就的。我们知道,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好,但往往难以学习、借鉴过来;甚至在一些地方成功的模式,用在另一些地方却失败了。其中原因之一是空间地域条件是不能复制和模仿的,包括自然、历史、人文等差异不是立刻就可照抄照搬过来的。
(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展开,即便是那些能够克服“距离”、“区位”影响的企业机构,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仍要在某些未“虚拟”化的领域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信业的发展已将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一些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会迫使一些实体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综上所述,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这是自然力形成的,靠人力是难以改变消除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区域分工的前提,也恰恰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条件的利用、改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即是使所有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获得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
原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1期
注释
[1]该文所指虚拟经济,主要包含网络技术直接产生的新型经济活动方式和既有产业网络化的领域部分,其特点是越来越不受空间距离的约束。
[2]参见陈炎:《Internet改变中国》,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参见陈炎:《Internet改变中国》,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参见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参见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参见马长清:《天津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提速》,载《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8)。
[7]参见王俊,汤茂林,黄飞飞:《创意产业的兴趣及其理论研究探析》,载《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
[8]参见张婷婷,徐逸伦:《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理念之反思》,载《现代城市研究》,2007(12)。
[9]参见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管子》,1页,上海,涵芬楼,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