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记事例子,结绳记事有几种方法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5 22:16:00

  尺素情深,见字如晤。书信不仅能“恢万里而无阂”,而且“通亿载而为津”。正如诗人郭小川讴歌的那样:“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中国书信文化,承载的内容无所不包,带我们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

结绳记事例子,结绳记事有几种方法(1)

01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西郊,一件战国末年的木牍家书出土(写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哥哥衷的家书),这便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书信。

  如今,这封家书被改编成实景沉浸式多媒体战争史诗剧,生动再现了黑夫和惊哥俩跟随秦国大军远征楚国的情景,讲述了他们告别亲人、长途跋涉、英勇作战,最终客死他乡的感人故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只有短短527字、历经2249年沧桑的家书,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潸然泪下。

  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遇有大事,人们便打个绳结儿,这叫做“结绳记事”。这便是文字出现之前的“家书”。这种家书,是通过一种实物来表情达意的,可为“实物信”。

  大约到了黄帝时代,相传由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写信也就有了工具。但这只是传说,没有实物证明。

  古籍中记载的传书,是殷商时代的事。当时,因为没有纸,便用小刀把字刻在竹片上,称作“竹简”;刻在木片上的称作“木简”,个头小一些的叫作“札”。这种竹简、木简用于书写小事,文字简要。大事著于连编的简上,叫做“策”。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一封信,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大夫郑子家给晋国正卿赵宣子(即赵盾)的信,是郑子家派了一个通讯官送去的,即“使执讯而与之书”。

  “信”与“讯”通。在古代,指的是送信的使者。“书”即函札,“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可见,书与信原是有区别的,后来又合二为一,泛称书札为书信。

  早些时候,书信只限于在天子、诸侯之间使用。内容多谈政事与军事,很少谈及私事。民间书信,无文献可证,即使有,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很少的。

  据甲骨文记载,在商代君臣之间的书信已有使者乘马车传递。周代以后,严密的邮驿制度逐步地建立起来。“邮”,也叫“置”,由使者步行传递;“驿”,是骑马传递。《孟子》中说:“速于置邮而传命。”《唐书》中说:“役邮子万人,不胜其疲。”

  古代的邮政叫邮驿。邮驿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邮驿系统。秦代时十里设亭,可供邮人休息,每三十里设有驿站,配备着人员和车马。到了汉代,邮驿系统更是完善,邮亭驿站星罗棋布。

  唐代的邮驿系统非常庞大,有陆驿、水驿、水陆相兼者,并且根据繁忙的程度配备人员或马车船只。唐诗里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并不夸张。

  宋代在驿站之外还设了递铺,急递铺日夜兼程,每到一个递铺就换马,过几个递铺就换人,速度惊人。

  明清时期邮驿进一步发展扩大,清代京城设有皇华驿,是全国驿路的总枢纽。

  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延续了约3000年,到清末成立了邮传局,民国初年改为交通部。

结绳记事例子,结绳记事有几种方法(2)

02

  春秋战国时期,书信这一应用文体正式出现。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即各类书信的体例与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应该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鉴于书写载体不同,书信的称谓也有所区别。例如,写在大竹片上称作“简”,写在小竹片上称作“笺”,写在大木板上称作“牍”,写在小木板上称作“札”,写在白绢上称作“素”。

  书信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鱼雁”,源于《汉书》的一个典故:“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古人还把写在白色丝绢上的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并刻成鱼形。因此,“鱼”或“鱼书”也成为书信的代称,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信札书牍的美感不仅在于用词的古朴典雅、称谓的适中得体、行文的流利畅达,还在于书写的端庄与整饬。一般而言,书写信札书牍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给父老长辈和新交诤友的信札书牍忌用章草和狂草。

  在古代,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分享旅行见闻与心得,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是剖析自己灵魂与审思,如《报任安书》;可以是自我推荐信,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表”是臣下呈送给帝王看的,属于书信范畴的公文。西晋文学家、政治家李密的《陈情表》,尤其令人唏嘘与感动。作为蜀汉旧臣,李密深知为司马政权效力的政治风险,然强违王命又注定结局悲惨,因而大打亲情牌:“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最具温情和暖意的书信当数家书,如一代名相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北宋重臣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等。

03

  古人是怎么传递书信的呢?

  在流传至今的成语典故中,随处可见书信文化的印记。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典故有青鸟传信、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驿寄梅花等。

  青鸟传书。在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养着三只青鸟,替西王母取食报信,因此人们便以“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使者。李商隐说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正是期望能有青鸟频频传递相思。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故事与苏武有关。据《汉书》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对匈奴的单于说汉天子射猎射到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说苏武就在某一大泽中。单于闻言方才把苏武放归汉朝。

  鲤鱼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里面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其实是说藏着书信的函。当时的人们,把刻成鲤鱼形状的两块木板作为一盖一底,将书信夹在中间,因此书信又有双鲤鱼、鱼书等称呼。而尺素,也就是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也是对书信的古称。

结绳记事例子,结绳记事有几种方法(3)

傅雷书信手稿

图源丨光明网

04

  到了网络时代,纸质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我们仍需要重视书信文化和文明礼仪,不管是竹简木牍时代,还是纸质文明乃至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怎样写好一封家信呢?

  谈吐要文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崇尚君子之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不唐突。尤其是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自谦敬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称谓要得体。古人写信十分重视礼仪,且不说开头的称谓,单是末尾的敬辞就变化多端:给长辈要用“恭请”“敬请”,给平辈一般用“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则说“顺问近安”。敬辞不能乱用,用错了就会闹笑话。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鸿雁尺素寄深情。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书信一直是连接彼此、表达情感的最美形式之一;现如今,通讯科技信息发达,沟通不再是障碍,写信、收信、读信这种最朴素的情感纽带和交流形式,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书信不仅是时代的烙印,而且还是历史的见证。虽然它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华书信文化所包含的善良美好的人情以及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更先进的方式继续传承。

结绳记事例子,结绳记事有几种方法(4)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