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800字12篇,名著读后感精选十篇80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7 03:04:14


名著读后感800字12篇,名著读后感精选十篇800字(1)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2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的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的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的官位或身份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文中的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的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的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只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3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智慧过人、聪明绝顶、无所不精,但是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光复汉室。纵观一生,他与蜀汉国运紧紧相连。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使得蜀汉成为三国之一,但也正是由于他对于智慧的过分自负,使得蜀汉兵疲民敝,最终灭亡。

  诸葛亮本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隆重作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出山之后,马上带领刘备的军队以弱胜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来还成功地联吴抗曹,实现三分天下。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他的缺点。

  其一便是他做不到知人善任。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极其重恩重义,却偏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上,白白丧失了捉拿曹操的绝佳机会。据此来看,曹操扬鞭大笑是有一定道理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将曹操步步逼往华容道绝境,却终究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让曹操得以生还。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未合身亡,却不曾想到这天象正是缘于自己的缺点:不会识人,不会用人。

  其二便是他的事必躬亲。诸葛亮为人极其认真谨慎,无论多小的事情都不容许差错。他太倚重自己的个人能力,以至于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结果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早早离开人世。作为丞相,他需要做的应该是统领大局,至于细节就交给不同的人去做也未尝不可。而他却在主持国事的同时又带兵打仗,不光拖垮了自己,更使得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他虽然是人才,却不会培养人才;他的能力成就了他,却也害了他和他的国家。

  其三便是他的心浮气躁,主要表现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愿,因此频繁征战,力图攻下中原。此时他的智慧被过于强烈的愿望与情感所蒙蔽,如当年的刘备。刘备因关羽的死不顾联吴抗曹的战略而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而归;诸葛亮因刘备的死不顾蜀国远远弱于曹魏的事实,六出祁山,使得蜀汉国力难以恢复,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这两次的感情用事,使得蜀汉由盛转衰,由衰转危。需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蜀汉连年进行毫无意义的征战,穷兵黩武的诸葛亮忘了自己所看重的天命。最终如司马懿所说“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结果也是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其败而已。

  总体看来,诸葛亮也是聪明半世,糊涂半世。周瑜自负,自负到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更聪明而吐血身亡;诸葛亮更自负,自负到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程度,自负到想单凭自己的智慧一统天下。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4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