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
01
2022年关于“互动仪式链”的真题
1.论述题:饭圈的成因、特征、趋势、影响(2022,华中师范大学专硕)
2.论述题:中央网信办开展饭圈乱象整治行动,明确提出取消艺人榜单,各个社交平台纷纷下线榜单 。①分析依托在社交媒体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的深层动因 。②这种社交媒体饭圈文化的特征与影响(2022,复旦大学专硕)
3.论述题:材料为“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的亚文化化的称呼且有粉丝后援团;主流媒体开设“打榜” ,运用新闻传播理论,自选角度,进行论述(2021南京大学学硕)
02
互动仪式链核心知识点
一、关键概念
互动仪式链的基础和核心是互动仪式。所谓互动仪式,指的是小范围内即时即地发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它们是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最凡常不过的仪式性交往。柯林斯详解了发生于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互动,如何在参与者的“情感能量”这一根本引擎和变压器的驱动下,启动、推进并结束。这一探索令我们对仪式性传播的内部运行机理一窥究竟。
所谓互动仪式链,指的是由无数发生于特定“际遇”②中的互动仪式 (复数) 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这种结构的规模并不固定—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入社会交往,互动仪式链便交结为中观乃至宏观级别的社会结构。就弥合社会研究领域的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这两个端点之间的鸿沟而言,互动仪式链理论毫无疑问承继了凯瑞想要终结“传播与社会模式中存在着的某种紊乱”,并进而“把社会当做一种传播形式加以考察”的理念—它为不同层级的社会现象提供了现实可考的解释模式。以往,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总是在经济、政治等这样一类宏观概念的角度下进行描述 (这也是为凯瑞所忧心和反感的话语定势);而现在,柯林斯用由情感所驱动的仪式秩序这样个体化和经验性的材料,对社会加以说明,微观互动仪式之于宏观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基础性的建构作用被揭示出来。
二、互动仪式:群体团结的微观基础模型
1.互动仪式启动的“前提性要件”:群体集合与边界设置
互动仪式得以启动的两个“前提性要件”: “群体的聚集”,以及聚集在一起的行动者“对局外人设置的边界”。行动者在同一场所的集合、对局外人设置明显的边界,意在于实施互动仪式的“触发行为”—群体内部成员联合起来,以便于开展“共有行动” 或成就“共同事件” (其中,“共有行动或事件”既可以是包含常规程式的“正式仪式”,也可以是无规范性仪轨的“自然仪式”);此外,由于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总会不可避免地带入“自己独特的经验场”,因而,只有在“对各自在文化、经验和遗传方面的背景有了相互理解”,确认“参与各方之间具有共享的意义”的前提下,人们才会走到一起,在接下来的交际过程中“将对方的经验场与自己的经验场融合为一体”。那么可以说,与局外人的边界在聚集之初就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设置。
2.互动仪式运行的“过程性要件”: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
令互动仪式得以动态式推进的,是“相互关注” 和“情 感 连 带” 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过程性要件”。就成功的互动仪式而言,这两个要件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强化。互动仪式开始时,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共同的客体 (事件或行动)上,通过与他人的话轮转换和行为传动,将自身关注的焦点传达示意给其他参与者。随着个体对他人所为、所感的觉知越来越强烈,以及意识到自己的所为、所感也在被他人所觉知,便会强化文化符号与情感符号的表达,以形成良性积极的反馈。这样的反馈与再反馈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在参与者之间达成了谈话和体势语的节奏同步状态,“群体团结”程度达到了最高值。
03
适用情况
可用于:粉丝社群、虚拟社群、社交媒体互动等内容。
场域理论
01
2022年关于“场域理论”的真题
1.论述题:从新闻场域的视角,论述新闻产品生产中各种力量的博弈(2022,河北大学专硕)
2.名词解释:新闻生产场域(2022,复旦大学学硕;2021,浙江传媒学院专硕)
3.简单题:网络背景对新闻场域的制约因素(20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硕)
4.辨析题:社会分成一个个空间,从传播的场域来看,这些空间是不变的(2021,武大学硕)
02
场域理论核心知识点
一、关键概念
媒介场域研究的范式建立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础上。布尔迪厄以四个概念统摄这一理论,分别是场域、资本、惯习和幻象。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二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场域是这些位置的占据者(用集体或个人的方式)所寻求的各种策略的根本基础和引导力量。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将个体与其所在的场域勾连,是理解结构和个体关系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察觉到并把握住那些形式上向所有人开放的“潜在机会”,行动者必须占有最低限度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理性的”或者说合情合理的的惯习能够“推动”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确定行动者们采取这样那样的策略,要么起而颠覆,要么退而维持,或者漠然视之,远离场域中的斗争。
场域以隐喻式的抽象概念,通过关系的角度阐释“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每个场遵循自身特有逻辑,不同位置的占据者依据掌握的资本种类和数量,运用包括惯习(性情系统)在内的各种策略进行权力斗争,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内的力量构型。
在场域中,行动者所累积的资本是他们用以斗争的筹码。布尔迪厄划分了三种不同的资本形式:经济资本,以社会声望和头衔为符号、以社会规约形式制度化的社会资本,以及以文凭和学衔为符号、以学位形式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处于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最根本处”,其他资本形式则是“经济资本的转化与伪装形式”。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是最直观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代表着功利世界最显性的逻辑。文化资本可以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具体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即存在的形式,抑或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即体制的形式,这三种形式存在。其中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最为重要,是其他两种形式的文化资本的基础。社会资本则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与对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身处这一关系网络中的成员,既能获得物质利润,又有诸如社会声望等象征性的利润。而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总数量,就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的大小,以及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
二、新闻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场域理论被引入新闻领域,研究者们以此为分析工具研究新闻领域的分化、外界约束条件和新兴技术引起的变化,以及在此之下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新闻场是一个自主性极弱的场域,在两种逻辑、两种合法性原则的对立中构成。一方面,新闻场按照自己的专业标准建构了自己的独特逻辑;另一方面,新闻场又容易受制于商业逻辑,追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后者会极大地影响甚至损害新闻业的专业逻辑。新闻场域就是身处其中的行动者在他律与自律的两极间进行斗争的领域。然而,尽管商业的力量对新闻业影响巨大,它还构不成新闻场域的全部,因此新闻业勉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主性较差的亚场域,其他场域对其形成了他律的力量。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场域理论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探索也在深入,同不同新闻理论的交叉成为应用研究的新取向。一项计量了近二十年间西方学术界所有关于新闻场域的学术文章的研究显示,场域理论在新闻学术中越来越受欢迎,并被用于观察新闻工作的不同方面,如新闻领域和职业角色的分层、新闻惯习、技术变革以及新闻领域的边界等。
我国学者认为,从关系角度来认识世界的场域理论与重视礼俗的中国社会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而强调变动与对抗的视角也非常适合分析变动与改革中的中国传媒业。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出现了将场域理论同离职媒体人的行动结合分析的尝试。陈立敏借助布尔迪厄理论系统中“惯习”的概念,认为前媒体人离职后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新闻场域,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职业习性”的延续,即无论新的身份如何,他们依然无法与原有职业角色进行完全切割,会适时继续扮演社会公共事务观察者、监督者、推动者角色,依然愿意为信息弱势群体发声。和过往研究不同的是,这一研究的视角已经触及了“前媒体人”这一职业身份,探究他们在新闻场域中参与身份的转变,有助于理解变化中的新闻业界。而本研究希望能后撤一步,回归“前媒体人”离开传统媒体斗争空间时的行动逻辑,以此映照变化下的新闻业态,通过对“退出场域者”这一行动者特殊状态的捕捉,展现行动者个体变动与场域变动间的紧密关联,为场域理论在地化补充行动者的能动视角。
03
适用情况
可用于:分析微博超话社区的网络趣缘群体关系研究、研究新闻业的空间转向等。
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
01
2022年关于“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的真题
1.案例分析:利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援鄂医疗队送别仪式(2021,中山大学学硕)
2.论述题:媒介生活中传播的仪式观(2021,陕师大学硕 )
3.简单题:传媒仪式观对分析互联网传播活动的意义(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硕)
4.简答题:谈谈对“媒介事件”的理解(2022,河北大学专硕)
5.材料:EDG 夺冠 用巴赫金“狂欢理论”论述“竞赛”这一媒介事件(2022,北京体育大学专硕)
02
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核心知识点
一、关键概念
媒介事件由美国传播学者戴扬&卡茨提出,指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出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总理访问),大人物们所经历的通过仪式(查尔斯与戴安娜王妃的婚礼),概括为:竞赛、征服、加冕。
媒介仪式是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
二、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的关系
1.媒介事件是媒介仪式的发生主体。媒介事件是媒介仪式形成的前提和主体,没有媒介事件的预先组织和播出,就不会有观众的关注与参与,也就更不可能形成一种象征性的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
2.媒介仪式其实就是媒介事件的“仪式化表述”。正是这种“仪式化”的呈现方式,才使得以媒介事件作为主体的媒介仪式具有惊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媒介事件的特点与功能
1.特点:电视直播;中断了日常生活和日常的电视节目;事件预先策划,按脚本进行;直播解说充满虔诚与敬畏;强制性;规模的巨大——整个世界都在观看;事件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整合;典型的功能是提供安慰和调和。
2.功能:说服和变革。能征服数量最多的观众,并引起社会事态的变化,还会导致社会政治的变化,促进社会运动;提高事件组织和“主演”地位;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维持社会最高秩序的统一。
四、媒介事件存在的问题
赋予它所关注的问题以特殊的重要性,还会遮蔽其他问题;转移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起到麻醉的作用。但是这种现象并非绝对,受众有自己的反向解读。也就是说,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最终意义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协商的结果。媒介事件不仅庆祝一致性,也欢呼多元性,受众也会对这一事件引起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
02
适用情况
可用于:冬奥会、进博会、国庆阅兵仪式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