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所有原理,传播学原理简单易懂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7 17:18:52

文化工业理论

01

2022年关于“文化工业”的真题

1.论述题:用文化工业理论理解饭圈现象和治理之策(2022,东华大学学硕)

2.论述题:文化工业的主要内容,以及谈谈你的理解(2022,武汉大学学硕)

3.论述题: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还有意义吗?(2022,上海交通大学文管)

4.简答题:解释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2022,上海交通大学837)

5.简答题:请简述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概念变迁(2021,清华 334)

02

文化工业核心知识点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即“文化工业将陈旧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特质,它的所有分支当中,产品都是为大众消费所设计。各个分支在结构上如出一辙,井井有条被纳入一个几乎是天衣无缝的系统。当代的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集中程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将它的消费者整合成一个模式。”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就是资产阶级控制大众的另一种形式,大众是被算计的对象、机器的附属,他们被动地接受资本改造的产物。因而文化工业便具有商品化、标准化、伪个性化的特征。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娱乐制造了一种幸福感,压制了人们的反思。它许诺人们从烦恼中解放出来,然而并不提供现实的解放,而是通过制造娱乐给消费者提供充分的暂时快感,最终能有效防止人们思考任何替代当前社会现状的方案。通过为大众提供短暂的快乐,使得大众在幻想中习惯于成为单向度的人,顺从于权力与市场双重引导下的理念和价值观,最终依附于残酷的社会准则。

03

适用情况

可用于:偶像养成类综艺等国内同质性综艺、吃播、饭圈现象等考题。

传播学所有原理,传播学原理简单易懂(9)

参与式文化

01

2022年关于“参与式文化”的真题

1.名词解释:参与式文化(2022,西安交通大学专硕;2021 暨南大学广电)

2.论述题:粉丝文化相关材料,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一个狂热粉丝小 A(2022,西安交通大学专硕)

3.论述题:简述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结合粉丝文化的典型案例,阐释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弊端的应对策略(2022,西北大学专硕)

4.论述题:材料:“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的亚文化化的称呼且有粉丝后援团;主流媒体开设“打榜” ,运用新闻传播理论,自选角度,进行论述(2021,浙大学硕)

02

参与式文化核心知识点

一、关键概念

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二、包含要素

(1)对Web2.0网络技术天生的依赖

参与文化顺应了Web2.0技术带来的媒介变革潮流,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催生的新型媒介文化,因此,它对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通过这些媒介技术,参与文化为公民营造了一种自然、灵活的沟通氛围,也强化了其所具备的将个体构建为公众的力量,即参与的力量。

(2)注重关系建立与身份认同

参与文化强化了网络社区活动;一方面它可使社区成员间的关系超出虚拟层面;另一方面,参与者的数量及其所孕育出的某种公共空间让成员间的关系本身价值凸显。在社交类网站的真实模拟下,社区成员的工作、感情和现实生活都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传达的信息往往真实可靠。因此,这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回归,也体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3)推崇个性化的媒介文本

创作富有个性的媒介文化是公民参与的基本前提,也是参与式文化的基本要素。个性化的媒介创作文本被分为三个层次;用户原创内容,用户添加内容,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本身。

(4)强调集体智慧

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是公民参与力量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作为知识链中的一环,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深度参与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去。例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新浪爱问”等平台的协同机制,个人、群体和内容之间得到了充分互动,集体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影响

1.随着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参与式文化对个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与式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使传播呈现传受合一的新面貌。在内容生产机制上,参与文化尊重个体的价值,强调微内容的力量。因此,寻找、整合及传播信息的能力,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为了完成共同目标与他人分享沟通的能力,利用替代性身份实现即兴创作能力等一系列新媒介素养将被更为强调。

2.个*往与互动的重建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现代人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但是传统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又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基于网络的个体互动虽然面广,却缺乏基本的信任和效率。新媒体对虚拟社区和真实人际关系链的利用和强化正好弥补了传统网络的不足,增强了个体在虚拟和现实双重世界的交往与互动。

3.共享性文化的发展

每个社会、每个时期都会有其主流文化,也会有众多与主流文化相区分甚至相对立的亚文化。在传统媒体盛行的社会里,这些亚文化往往受到一定的压制,亚文化群体作为小众,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表达自己的呼声,即便它们创造出一些标新立异的风格,最终也常常被主流文化收编。但是在参与式文化体系中,这些都不是问题,新媒体为亚文化群体的聚合和共享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平台,由此促进了共享性文化的发展。

4、具有构建民主的潜力

参与式文化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使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受到挑战。公民的行动在收集、报道、分析及散播新闻与信息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而这种参与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民主所需的独立、可靠、准确、广泛的相关信息。个人可以较自由地进行表达、争辩和协商;个人的任何创作都会因网络的反馈、连锁效应而得到估价,刺激公民理性思维的发展;每个虚拟社区的成员都对公共事务保持高度关心,并共同解决社区内部问题。

03

适用情况

可用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偶像粉丝群体、趣缘群体等内容。

传播学所有原理,传播学原理简单易懂(10)

媒介情境论

01

2022年关于“媒介情境论”的真题

1.简答题: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核心内容(2022年苏州大学,学硕)

2.名词解释:媒介情境论(2022年清华大学,专硕)

02

媒介情境论核心知识点

一、理论提出者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媒介技术学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论提出者,曾是波兹曼的博士生。代表作为《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985)。

梅罗维茨大胆地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情境定义,带来了新的情境变化,这一系统使得私人情境和公共场所的分界变得模糊,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关键概念

1.情境

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媒介的变化需要通过改变社会情境的形式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化。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而电子媒介能够促进原来不同情境分离合并,导致新情境的产生。这样的情境概念,不仅指电子媒介产生的电子情境,还包括电子情境和传统情境融合而成的全新情境。

2.媒介情景论

在媒介情境论中,梅洛维茨认为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媒介通过改变社会情境的形式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电子媒介能够促进原来不同的情境融合,导致新情境的产生。

该理论有三个要点: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

媒介信息系统同物质场所一样促成信息流通,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甚至比物质场所更重要。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它重新组织了社会情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对情境的重要性,使人们的行为不再受物质场地即哪些人在场的影响。

(2)独特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

不同情境的分离将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会引起行为错乱。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情境是动态可变的,制约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大众传媒的运用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将只适于某些人观看的演出照搬给了整个社会。

(3)新媒介的运用导致许多旧媒介的合并或分离,并导致新情境的形成,并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来适应具体情境

电子媒介将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试听形象现实给不同的受众群,是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在更大程度上分享信息,促成许多公众话语领域的合并,并模糊了公众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限,梅罗维茨把这一现象称为“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他认为,由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正在引发人们社会角色形式的变化。

03

适用情况

可用于:分析媒介技术对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等考题。

传播学所有原理,传播学原理简单易懂(11)

网络巴尔干化

01

2022年关于“网络巴尔干化”的真题

1.简答题:社交媒体“巴尔干化”是什么?以及对这一现象的理解(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专硕)

2.论述题:判断新媒体带来了群体的智慧还是群体的迷失?(2022年内蒙古大学,专硕)

02

网络巴尔干化核心知识点

一、关键概念

“巴尔干化”是地缘政治学上的一种现象,因多样化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复杂的政治历史,巴尔干半岛一定时期内处于“分裂为众多相互独立国家”的状态。这些国家之间互不往来,信息和物资处于相对绝缘状态。如同巴尔干半岛的相互隔绝,社会空间中也存在类似的状态,社会科学研究将此比喻为“巴尔干化”。具体而言,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指将网络中的用户划分为彼此不交互的小组,一群个体的行为能够推动形成社交网络中的小组。这种情况下,个体只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他者,从而使自己远离意识形态对立、理解偏差与沟通不畅的人群。

二、影响因素

地理空间中的“巴尔干化”是近距离的,而网络空间中的“巴尔干化”是跨时空的。线上圈层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一种典型结构现象。圈层长期存在的结果是圈层内部的不断聚合和外部的逐渐区隔,从而形成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巴尔干化”。形成网络空间“巴尔干化”有多层面的多种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有用户和技术两类因素。

1.用户方面主要有个人偏好、观念差异和群体认同三种因素产生作用。

基于选择性接触理论,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存在信息内容偏好,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与此不相关的内容可能会选择忽视。用户的“知识沟”已经发展到“信念沟”,即不同群体在同一问题上往往存在信念差异。受“信念沟”影响,社交媒体传播已转变为一种基于价值观的传播,用户通过观念是否一致重构交往关系。对网络用户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认同需求会映射到虚拟空间,促使其寻找与自己观念相一致的群组,在其中获得理解与身份、群体认同,从而提升自尊与社交媒体使用效能感。这种认同渴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价值诉求,是典型的社会心理,认同、归属、依赖需求均会促使用户在互联网中寻找情感支撑与依赖,从而因为情感的相近与其他用户聚集起来,区隔情感相远的用户,导致虚拟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呈现出“巴尔干化”状态。

2.在技术方面,新传播技术是推动网络空间“巴尔干化”形成的另外一类突出因素。

一是各类社交媒体群组的功能越来越优化,赋予了用户简单直接的功能选择,如拉黑、删除、邀请进群、踢出群聊、内容让部分群体可见等,这些功能使得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拥有更多选择和主动权,在吸引志同道合者、排除异己的过程中加速社交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二是算法推荐正在加速网络空间中的“巴尔干化”。一方面,就内容推荐机制而言,用户接收的信息是基于其社会属性和兴趣爱好推荐的,随着网络空间的长期使用,同质化内容会包围用户,使其原有认知、观念得以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就协同推荐过滤机制而言,其中的重要逻辑是找到与用户相似的群体,这种情况下,算法推荐不仅在给用户推荐信息,还在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和圈层,让信息使用取向和行为相似、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念一致的群体集中起来,强化整个圈层的观念相似性和一致性。

03

网络巴尔干化适用情况

可用于社交媒体、圈层传播、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考题。

传播学所有原理,传播学原理简单易懂(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