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高姓不与什么姓通婚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7 23:06:30

浅谈邓州高氏

学习可乐

河南省的邓州市,位于南阳襄阳交通干道的中段,南北各六十公里。南襄二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州的城为雄城,易守难攻。每逢战乱之年,邓州人民倍受煎熬。元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导致南阳一带十屋九空,道路生榛。明洪武初年奉旨大迁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于豫宛。我们的先辈也不例外,被迫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于邓州东南二十五里祁南里的尹家集(今桑庄镇尹集街)。

邓州市桑庄镇的尹集村,位于桑庄镇的西部边垂,桑白交通干道的中段,东西各六公里。尹集村古代是个集镇,古称尹家集,于民国时期改称尹集。

明洪武初年,始祖明远公一行八人(古代重男轻女,所以只讲男性人,不说女性人)由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于南阳府。其中有,始祖明远公、二世伯祖管勋公和其儿子洞青公、二世祖天佐公、二世叔祖天佑公;以及明远公之弟和俩叔伯兄弟。明远公一家人先到新野县西高营,办好长子一家三口人的户籍。将其叔伯弟明芝公按置在溧河镇高庄落户。又按置好叔伯弟明山公落户于黄渠河。之后,明远公带俩儿子天佐和天佑,与其弟(失讳)一同到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明远公之弟落户于淅川县山区一带。而明远公一家人落户于尹集,就住在村北端街西边的一处宅院内。主房坐北朝南,后建临街大门。这处古宅后称“老家院”,又称“大门下”。清乾隆二十四年,三老元臣刘统勋题赠的“进士及第”一匾,就悬挂在此大门的门楣上方。明代中前朝,先辈们在住宅的东北方百米处,建一座关帝庙共九间。其中,门向南三间称大殿,高二丈左右;对面三间门向北,称二殿;东边三间门向西称三殿,大门向南。大门的右侧有套石碾子,供人们碾压食物用,至今碾盘仍在原位保留着原始状态。于乾隆初年,这座关帝庙高姓用于学堂。

尹集街与北边的王楼村庄为邻,相距一公里。那里的王氏族人是明初山东移民,响马出身。历代习武,骑跑马占业,西去百里占已有,独霸一方。办私学独占鳌头,建大楼独领风*,以取王楼作庄名。明代前期,尹集附近最早的一所私学就设在王楼村庄。二世叔祖天佑公,被王楼学东家王明荣聘任教。

邓州的高氏为炎帝之子孙,姜子牙之后裔,高傒之晚生,明远公之后代,堂号“渤海氏”。

子牙公:河南省南阳人,高姓之太始祖。是齐国的缔造者和最高军事统帅及西周的开国元勋。历代典籍尊之为儒、道、法、兵纵横家的“百家宗师”。

据史料记载:高姓出于姜姓。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封于齐,是为齐国始祖齐太公。

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高姓不与什么姓通婚(1)

图片来源《中华百家姓氏通鉴》书页截图

齐太公九世孙(齐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山东禹城),被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一位孙子因助齐桓公登基有功,被赐姓高。高姓的始祖高傒公:乃姜子牙的十一世孙,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所以,山东为高姓的发祥地。高傒生于周平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28年),卒于周襄王十五年(公之637年),享年九十二岁,娶宴氏夫人。因迎立和辅佐齐桓公有功,封邑于卢地(山东长青县西南),子孙得以世袭为上卿。

傒公葬于齐都城北二十华里淄水之上,齐燕交通干道东侧处,书称高敬仲墓,当地群众因其号白兔而称之为“白兔丘”。墓北一临近庄园也因之而名之曰“白兔丘庄”。明嘉靖《青州府志》曰:“高敬仲墓在城北二十里白兔丘庄。”墓经二千余年雨水冲刷,虽周边有所塌落,但因夯土坚实土质耐浸,至今仍势显挺拔。现墓高七米,周长一百七十米,墓顶平坦可供游人登临四眺。为纪念这位千古贤臣,其所在地镇命名为敬仲镇,以示永志不忘。不时有其远居中外族人前来谒拜,诚示后辈怀视思源之情。

明始祖明远公:大约生于元朝中期的泰定帝 - 也孙铁木儿四年(1326)。为名门望族。公,耕读持家,书香门弟,乐善好施,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为悬壶修身礼义之人,娶夫人杜氏。兄弟有四,洪武初年大迁民,一兄住山西老家;一兄迁江南;公与弟两家人与洪武初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豫省南阳府。明远公与杜氏合葬于尹集西北隅五百米处的段山寺脚下,后称之谓“始祖坟”,后植两棵槐树,以示先祖从大槐树下迁于此地,又称“槐树坟”,俗称“高老坟”。据老人们讲:“两棵槐树粗大,每三人难以合围。其中一棵中间朽空,能藏人,但树叶繁茂。”初葬于该地时:“荒草丛生,夏储蛙鸣”。现墓地高六七米,直径三百米,形成了一座岗与段山相匹美,远远望去甚是壮观。家父(鸿义公,又名德义)生前口传:“江南举人患瘟病,始祖精医救其命。病床百日倍受感,张拜佐佑义弟兄。义臣报恩择祖茔,荒草丛生夏蛙鸣,佑公契换学东地,两只家鹅证中人。”这正是:“善从天地人固本,德遇吉地茫昆仓。人丁繁衍连甲第,卷卷史书总有情”。

二世伯祖管勋公:为始祖明远公之长子,大约生于元代晚期(1351年),以农耕修身为主。为佛家信徒,在家吃斋诵经,行善积德,修心养性,慷慨解囊,闾里芳表。由于三国时期新野县属“义阳郡”管辖,所以,号称“义阳居士”。公生二子,洞青和元青。其中,长子洞青出生于洪洞县,次子元青出生于新野县西高营村。

二世祖天佐公:为始祖明远公之次子,大约生于元代晚期(1354年)。以农耕为主,兼开小饭馆,小杂货铺,小做豆腐生意。公,勤俭持家,平易近人,重感情,礼往来,以善为基,以德为本,为宅心仁厚之人。公卒于尹集,随父母安葬于尹集的高氏祖茔内。

二世叔祖天佑公:为始祖明远公之三子,大约生于元代晚期(1356年)。满腹经论学富五车,以教学育人为业,社交力强,为德高望重之人。然,厄运当头,公于永乐八年(1410)带四个儿子:长子高望、次子高恭、三子高太,四子高堂,落难而逃。落户于邓州北一区朱岗里长条陵堤北杨营,隐地名,正其身,幸免一死。之后,公之三子高太的后裔移居堤南,高太随父天佑公葬于堤北杨营。高太的其他兄弟三家分迁于它地居住,也都葬于外地。真正意义上的堤南高族人,唯独是高太的后人。

自明初至今,在这六百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中,南天佐、北天佑之子孙纵惯邓州,形成了名播遐迩的高氏两大族系。明远公之子孙虽分布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但人口聚集点为:河南的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镇平县、宛城区;湖北省的襄阳、房县等地。凡人口众多的地方,进士公们不是在墓地留有信物,便是以神道碑为信物,还有祠堂的匾为信物。自清代以来,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发扬了互敬、互爱、互助的高尚风格,给后人树立了典范。

因历史的原因,自高傒至清代以来,族谱损失严重,导致断代数十辈。在清代,邓州高氏三次修谱,第一次是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名世公。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叔祥公,与乾隆五十三年举人经祥公。第二次修谱后,叔祥公随职迁藏。由于赴台湾上任时,大风将随行小船吹翻,族谱随失于台湾海峽之中。之后,叔祥公之俩进士孙子振宛公和振洛公,于道光年间第三次修谱。该书被一位城南姓张的高宅管家偷走。历史上虽有两次失谱,幸留下大量的文物及口碑相传。在清代,堤南高和构村镇高洼的族人,也曾作过局部修谱,给后人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叔祥公:乃高傒之八十三世孙,明远公之十三世孙。字叶瑞,又字抟,号菊圃。于乾隆九年(1744年)岁次甲子九月十三日【1】,生于今河南省邓州桑庄镇尹集村。

公,昆弟有五,生子有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进士,时年四十一岁。乾隆六十年(17985),初任广东海澄知县;继任福建龙溪、武平、诏安知县;后升厦门和漳州知州;晋升建宁府、台湾知府及八拜北朝史等职。在任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劝农桑,除㢢兴利,敏于听断,政绩卓著。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九月,病逝于台湾府任上,享年六十三岁。聚靳氏恭人、杜恭人皇封一品诰命夫人。公葬于尹集的高氏茔地,另茔午山子向,即进士墓群茔地。台湾人民为纪念他,修建了叔祥衣冠冢。

邓州高氏有四大亮点:一是尹集的进士陵园,因十二座主墓而著称,现存文物五十多件。陵园三个墓群五个墓向,共葬十七代先人的遗体。一九九五年,以显邓为首组建了进士陵园筹备小组。其中有显邓、亚勒、显华又名平华、定友、定群、定魁、定强、定朝等。组织尹集高姓族人,对墓群和文物进行历时四十五天的修缮。竣工后,显邓题词:“进士陵园”。他又撰写一份《关于申请,将进士陵园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经市政府领导审批后,于一九九五年被列入邓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也下达了邓字【1995】八十三号文件。

自一九九五年起,邓州高氏族人,在尹集连续三年举行清明扫墓活动。尤其是一九九六年清明节,隆重举行了纪念清代台湾知府高菊圃诞辰二百五十三周年庆典活动,邓州市文物局局长张祖耀,代表邓州市政府参加本次活动,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虽然邓州市对台办公室主任武福生,因工作需要未亲临参加,但他撰写的《一代清官垂千古 爱国精神传万代》的讲话稿,由张局长代读。显邓撰读了《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传略》一文。

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高姓不与什么姓通婚(2)

邓州市进士陵园幸存碑

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高姓不与什么姓通婚(3)

邓州市进士陵园墓群平面图

二、堤南高的古建筑祠堂:邓州高氏族人每三年组织一次,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在祠堂内举行团聚和祭拜活动。

高姓和什么姓是世仇,高姓不与什么姓通婚(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