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说的都是清明节。清明又将至,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除祭祖习俗外,趁着好天气清明前后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蹴鞠、植树等自古也是人们乐做之事。
“《春游晚归图》《八达春游图》《斗茶图》《百子戏春图》等,这些流传至今的古画记录了人们在春天外出玩耍、游春的景象。”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策划与研究部的谢蕊告诉记者,无论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还是三百多年前的清初,景色变换人也不同,但人们春日里的习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赏景:
既可如水墨般淡雅,又能“春色撩人”
赏景是清明前后的乐事,不同的是,画家赏完景后还可用画笔记录下来,一幅幅流传至今的画作让我们得窥那时的风物、心境。
“用‘萧散简远’”形容倪瓒的绘画风格,十分合适。”中国美术史专业毕业的谢蕊在省美术馆就职,前不久正恰巧为美术馆的微信公号写了两文,专门叙述古画里的春意。
元朝名家倪瓒的这幅《容膝斋图》用寥寥几笔勾画出山丘、水塘、花木、茅亭等春日景物,但因为笔法和水墨的放松,全画不见春的浓烈,却显春的闲散舒适。
“清朝恽寿平的《春山暖翠图》和吴历的《湖天春色图轴》则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了。”谢蕊说道, 尤其那幅《春山暖翠图》,以淡蓝色水墨轻轻带过最远山,翠绿色为中间山峰,再用略深的绿色描摹几排树林,近处池塘、小山丘、房屋颜色又各有不同,山丘上几株花树用粉色渲染,花影摇曳,“颜色处理得特别好,给人的感觉很舒服,绿色、蓝色、粉色……恐怕是颜色上‘最春天’的古画之一了。”
踏青:
古人爱郊游,还要带着食盒、桌几去踏青
清明前后,踏青游玩成为习俗,这一时间,大自然徐徐展开明丽面庞,人们往往喜欢带着家人、三五好友一起外出踏青。
明代画家戴进的《春游晚归图》正描绘了一文士外出游玩归家的情景。左下角的前景是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透露出春的气息。文士正敲自家的门,庭院中的仆人提着灯笼前来应门,显示了春游主人晚归兴尽的愉悦。而在中景的田野小径上,有两位农人正扛著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一位农妇在喂家禽……
在古代,下至普通百姓,上至达官贵人,春游俨然已经形成风气。在宋朝一位不知姓名的画家的同名画作中的春游就有些“隆重”了。谢蕊介绍,不同于宋元之后文人画成主流的态势,宋代时风俗题材绘画仍比较多,内容偏写实。“这幅图中十个人物的服装、帽子、器具都画得很细,连远处的建筑也笔法严谨,这样也让我们得以看出仆人们挑、扛的物品。比如,最后一个仆人挑着两个担子,前面的担子上有食盒等器皿,他前面两位仆人一人扛着带扶手的椅子,另一人搬着古人喝茶的‘桌几’。”据介绍,春日外出游玩时,富裕些的人家不仅要带吃喝用度,还会带上文房四宝等器物,供吟诗作画之用,增加游玩的情趣。
玩耍:
打马球、放风筝,展现蓬勃生命力
放风筝、拔河、植树、荡秋千、蹴鞠等都是人们喜爱的项目,人们三五成群,玩耍的同时也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五代赵喦的一幅《八达春游图》就描绘了几位达官贵人在春天打马球的场景。谢蕊说,唐朝时候打马球已成风气,赵喦选择这一情景很显然与唐代流传下来的打马球娱乐风俗有关。而另一张《游骑图卷》则描绘了一队人马由左向右出行的场面,有持弓,也有背袋或持长杆的,还有抱马球杖的,可见是在狩猎游玩途中。
除了狩猎、打马球外,春天时新茶上市,茶农、茶客们也热衷“斗茶”:从颜色、形状、汤色等比较谁家的茶更胜一筹。据介绍,宋代时喝茶之风已经盛行,文人墨客们对品茶逐渐形成一套规则,斗茶风气渐成,南宋风俗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正反映了这一竞技趣事。
而在宋宫廷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则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个孩童在户外庭院中放风筝、玩木偶、抚琴、爬树摘果子的情景。这一时节天气渐暖,孩子们纷纷脱去厚重的衣服,去野外撒欢玩乐,奔跑嬉闹,人们也和大自然一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