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王道"、"民本",主张倡导"性善"论,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宗师。
孟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抚养教育他的责任就由母亲仉氏独立承担起来。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最初孟家居住的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经过。孟子对送葬的仪式非常好奇,就经常模仿吹鼓手吹奏动作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地和邻居家的孩子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果断地决定把家迁到城里。到了城里孟母原以为会有个更好的环境让儿子读书,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振兴孟家。可是他家地处闹市中,打铁声、*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小孟子便常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儿子读书,便再次决定搬家。这次孟母将家安在了学宫对面,学宫里的环境很好,书声朗朗,孟子很快便安下心来读书了。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怎样读书,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回到家里就模仿起来。
开始的时候孟母对孟子的行为很不理解,以为他又在学些粗俗的东西。当得知他在演习周礼时孟母逐渐高兴起来,后来她就把孟子送到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接受儒学教育,后来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孟子30岁左右的时侯便仿效孔子开始收徒讲学。孟子先后招收弟子几百人,著名的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公元前329年44岁的孟子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们首先慕名来到齐国。然而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统一天下,这恰与孟子所主张的以德服人,实行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孟子只好离开齐国来到宋国,可是宋王恒年轻好色,左右人不多,似乎也不是能推行仁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