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事迹。
一,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1,文章的开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就是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开头。其特点和作用可以分析为以下几点:
第一,开篇以议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了解一个人物,如何判断他是不是好人。这种议论式开头的作用是开门见山,使观点更加鲜明,增加内容的深度,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根据提出的观点,给出了具体的判断方向:他是否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这种有具体指导性的思维引导方式,其作用为后文内容的开展和剧情的发展奠定方向,也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文章的结尾。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这是《植树的牧羊人》的结尾段。其特点和作用主要有:
第一,呼应开头。开篇首段提出了了解人、判断人的标准,于是在结尾时总结了自己了解到的这个牧羊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这与首段的“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形成呼应,给出了回答,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第二,表达作者的感受和启发。“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作者通过这些只言片语,表达出了对这位牧羊人的赞美和褒扬,这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其作用是总结全文,并且阐明了主题,使人物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
二,在写作文时如何运用和借鉴这类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描写人物的作文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在写人的作文中,可以在开篇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并且简要列举自己的判断依据。在结尾时再总结人物的事迹特点与开篇观点的互相映衬之处,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评价,将主题升华。举一个例子:
“开头:一个人如果只顾大家不顾小家,那么他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大丈夫呢?”
开篇提出观点:怎么算一个合格的大丈夫;并且给出了一条明确的判断准则:大家和小家的取舍。
“结尾:通过这段时间对他的了解,表面上他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对家人关心甚少,其实他在心里时刻都记挂着自己的家人,只是以其他的形式弥补着自己对家人的亏欠,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的事业,这让我感受到他们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力量,正是这份“家和”才孕育出他人生的“万事兴”。”
在结尾处总结了他只顾大家不顾小家的具体原因,并且做出来进一步的说明,最后表达了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升华了主题——正是这份“家和”才孕育出他人生的“万事兴”。
2,记事类作文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记事和写人在某些方面的构思是类似的,如果是记事的作文,也可以借鉴这个写法,比如下面这样:
“开头: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是亲自动手种下了这棵树,我至今都不会了解种树还有那么多讲究。”
开篇提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细化观点的具体体现——种树还有那么多讲究。
如此开篇,就可以在脑海中构思正文种树的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等等波折。
“结尾:看着眼前直立挺拔的树,想到它要经过播种、育苗、施肥、移栽、除虫、防护等等一系列过程,任何一个过程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树苗的成活,它并不像我们看到的环卫工人那样简单的挖一个坑就能种好树的,还有很多步骤是我们没有见到的。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爱护环境,仰望每一棵参天大树,投以我们敬畏而深情的眼眸。”
这个结尾先是呼应开头的观点,种树也有具体的讲究,然后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以上就是关于《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开头和结尾特点和作用的分析,并且详细介绍了在写作中如何加以借鉴和运用的方式,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