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的吓怎么读,恐吓的吓另一个多音字怎么读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8 17:07:09

现今,对于“吓”字的读音和涵义,各大字典的详细解释稍微有所差别,但主要意义和读音基本一致。当“吓”字意思为“害怕;使害怕”,吓”读作“xià”;当“吓”涵义为“恐吓”,或作叹词用以表示不满时,读作“hè”。《汉语大词典》《辞海》《汉语源流字典》等众多典籍都言“吓”字是经简化而得来的,其繁体字为“嚇”。但“嚇”字最初并无“使害怕”之义,常作动词、名词;“吓”最初也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是作为语气词存在,这两个字最初并没有什么关系。

根据古籍资料,我们发现“吓”最先以咒语音译字的形式出现于南宋的道家文献《灵宝玉鉴》中,此时“吓”的字形已产生。“吓”同“呀”“呢”“啊”“哪”等语气词一样,它本是一口头音节,后来借用谐音字“下”的字形,增加“口”旁以表示与嘴有关,造出了“吓”这个语气词的字形,明清时期被频繁运用于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戏曲、小说文本中。“吓”字的字形产生之后,因为“吓”和“嚇”读音相近,且由于简化字形的历史趋势,“吓”和“嚇”开始合流,它们互相吸取了对方的一些意义和用法,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意义,开始在文献中出现。

目前学界对“吓”字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孙玉文先生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批评了旧《辞海》将现代的“吓”字和《庄子》里“嚇”混为一谈的说法,他认为“嚇”字在上古汉语中没有“恐惧”义,“嚇”作“害怕,使害怕”讲是在唐代以后才产生的,而且说一个字义在先秦已产生,中间又隔了一两千年不出现在群书中,直至近代再出现,是很不合理的。因此,他认为“嚇”字与现代的“吓”字不能混为一谈 。其二,蔡晓臻在《清代传本苏州弹词方言助词研究》 《清代传本苏州弹词的方言语气助词与叹词的使用特点——以“吓”、“哙(噲)”为例》 中均以清代传本苏州弹词方言入手,讨论“吓”字的意义、用法,兼及来源,认为“吓”本是一俗字,是弹词文献中特有的助词,但清代没有现在这样读音的简体字“吓”。其三,叶锦威在《粤语“吓”的句法研究》中通过探索粤语方言的不同环境中“吓”字的语法分布、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研究出粤语方言中“吓”的本义是“一下”“一点”“少许” 。目前学者们对于“吓”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方言环境中的“吓”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对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吓”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孙玉文《<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 虽然指出了现代的“吓”字非“嚇”字,但也仅是很简略的解释,没有进一步详细论证。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吓”字研究较少,有待于新的研究发现。

本文则主要比较了“吓”和“嚇”具体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找出了最早记载“吓”字和大规模记录“吓”字的文献,并从汉语语气词“口”旁 谐音字的基本构形特点再次论证了“吓”的产生年代,随之得出了“嚇”非“吓”繁体字的结论。最后通过证明“吓”和“嚇”读音的相似性,得出两字具有合流基础的结论,同时举例说明了“吓”字和“嚇”字的合流过程。由于学界对于汉语普通话中“吓”字的研究暂时较少,选题希望通过对“吓”和“嚇”意义、用法和来源问题的探讨,以期对“吓”“嚇”的关系和“吓”的演变历史有一个全新认识,从而对有关现代简化字“吓”的研究进行补充。

一、“吓”和“嚇”的意义用法差异

《汉语大字典》释“吓”字的主要词义有三种,一是语气词,相当于“啊”“呀”;二是叹词;三是方言,同“下”,一吓,即一下。下面是《汉语大字典》对“吓”字的解释:

吓(一)hà

①语气词。相当于“啊”、“呀”。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六回:“大家都拍手道:‘好吓!’子慎道:‘我从来不晓得小岑会昆曲。’”

②叹词。郭沫若《孤山的梅花》三:“吓,真个是好事多磨啊!”

③方言。同“下”。一吓,即一下。沙汀《航线》:“你们动一吓手好吧!”

(二)xià(又读hè)

“嚇”的简化字 。

除了《汉语大字典》记录的三种涵义之外,“吓”字也有“使害怕”“恐吓”“吓唬”之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也对“吓”字有所有记载 ,如下图:

恐吓的吓怎么读,恐吓的吓另一个多音字怎么读(1)

《现代汉语字典》释“吓”

实际上,“吓”字的“使害怕”义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已有使用。例如《亲征朔漠方略·卷四十三》:“皇上仁同天地,明并日月,威吓雷霆。自三逆荡平以后,十馀年间,下台湾,定俄罗斯,收服七旗喀尔喀,皆决策。” 《彭公案》:“吓的颜色改变。” 《解州志·卷十八》:“及旦,吓諸耕者,始知至家見父母。” 《霸县新志·卷四》:“吓的麻丫头绕街跑。” 《顺义县志·卷十二》:“拍打桌子吓嚇貓。” 《浮山縣志·卷四十二》:“又只見那賊人二番來搜尋,見段知事拿上堯山,吓破人的膽,幾乎受株連唔吓吓吓吓。” 《三六九画报》:“地理堂上一站起來就吓忘了!” 《游艺画报》:“她的近状吓煞人。” 等。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例举的“吓”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几种意思与“嚇”只有“害怕”义相同:(1)<动>害怕。(2)<量>一下。(3)<副>很,非常。(4)<叹>表应声、感叹、疑问等。

不仅如此,经搜索发现,“吓”字在文献中的涵义与“嚇”的差异很大。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绝大部分“吓”字都是作为一个语气词在分句末或句末使用;其次是作为一个叹词运用到句子开头,表示不满,或者表示惊奇、赞美。只有少数文献中的“吓”字有“害怕、使害怕”的意思。而除此之外,“吓”可用于人名,或等同于“下”。“吓”之“下”义,在晚清近代的南方方言中,尤其是粤语,使用的非常普遍。例如下文中“吓”的几个例句:

(1)《快活三·卷上》:“生:妙吓!穷鬼已去,両個柴主就来了。”

(2)《再生緣全傳·卷六》:“咳,諸位先生吓。”

(3)《艳云亭·卷下》:“丑:‘吓!小姐你要問終身課這又何難?’”

(4)《薜箖吟館鈔存·卷七·捕蝨謡》:“有時偕跳蚤,一吓人心驚。”

(5)《清經世文续編·卷八十七刑政四》:“其押犯最久者,如閩縣之邱盛、福清縣之王三妹伍相吓,皆十年。”

(6)《福建公报》:“严吓吉违禁吸烟案。”

(7)《二度梅·卷四》:“画鼓銅鑼几吓敲,轅門内外聚英豪。”

而“吓”除了上述几个意思之外,它在有些文献中还有“鸣叫、呼喊”“笑声”的意思。如明代劉玉的《執齋先生文集·卷三七言古詩·百舌》:“吁嗟百舌人所愛,吁嗟九頭人所恠,九頭夜吓大可驚,百舌晝鳴真叵柰。” “夜吓”就是夜晚鸣叫的意思,它与“昼鸣”对应,两词之义应该相似,所以“夜吓”中的“吓”是“鸣叫”的意思。清代《康熙建寧府誌·卷四十一》:“貧者暮夜吓之,必攝衣徃,酬以錢則辭,蓋醫隱者也。” 此句说的是贫苦之人呼唤医者的时候,他必定穿衣去往其家。《梨园集成》:“净:吓吓,老夫的女婿稱起奴家來了。” “吓吓”连用代表笑声,与“呵呵”相似。

“嚇”则主要作“怒斥声,用叱声表示拒绝”、“害怕,使人害怕”、“笑声”、“怒貌”、“张开”、“欺骗”义,作动词嚇名词。徐时仪的《“喂”与“嚇”探源》也探究了“嚇”的意义和来源,“嚇”为象声词,最初语义浑沌,既可表“怒斥声”,又有“大怒”义,后分化为多义词,引申有“吓唬、恐吓而使害怕”义以及“害怕”义 。

“嚇”与明清文献中出现的“吓”字意义、用法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下面是“嚇”的几个例句:

(1)《莊子·秋水》:“於是鸱得腐鼠,鵷鷀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2)《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二》:“諸軍內不得扇動兵士,恐嚇隊伍,谬作是非,敗損營壘。”

(3)《广韵·祃韵》:“嚇,笑聲。”

(4)《文选·卷十二》:“或嚇鰓乎岩間。”

(5)《朱子语类·卷第十六·大學三》:“謂如人有一石米,卻只有九斗,欠了一斗,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自家卻自蓋庇了,嚇人說是一石,此便是自欺。”

由上所述,“吓”一能作语气词,相当于“啊”“呀”;二是叹词;三是方言,同“下”,一吓,即一下;四是“害怕,使害怕”;五可为“鸣叫、呼喊”义,“吓”连用还可充当“笑声”;六可作人名。“嚇”的意思包括“怒斥声,用叱声表示拒绝”、“害怕,使人害怕”、“笑声”、“怒貌”、“张开”、“欺骗”。可见,“吓”和“嚇”的意思相差甚大,“吓”字只有“害怕,使害怕”、“鸣叫,呼喊”、“笑声”义和“嚇”相同,但后两个意思并不是“吓”的常见用义项和用法。总之,“吓”字是否为“嚇”字,尚存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