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水润万物,生活中须臾不可缺。但对很多人来说,每个城市里都有的自来水厂却显得有些陌生。水厂的历史里,刻印着我国居民用水历程的发展变迁;水厂的今天,书写着党和国家为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所作的持续努力,也体现着不断创新工艺、节约涓滴之水的行动自觉。本期,我们与您一起走进几个与水厂有关的“地标”,探寻身边“一滴水”背后的绵长故事。
水事变迁折射百年风云
讲述人: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副馆长梁淑云
我毕业于文博专业,自来水博物馆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建筑的精美。它建在北京的第一座自来水厂——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旧址上,当年分为办公区和自来水生产区。办公区旧址建筑形制与北京传统的二进制四合院相似,采用传统建造手法和砖雕纹饰、油漆彩画等装饰手法,局部造型又和谐地融入了西洋建筑风格。比如,大门整体造型是西式拱门,但浮雕又是荷叶、莲花、慈姑花等传统图案,还有象征吉祥的缠枝菊砖雕,寓意“福寿枝荣”。拱形大门拱心石部分的浮雕则由花心瓣和莲花纹组成,名为“清净吉祥”,展现水的洁净无瑕。一走进这座建筑,便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
自来水厂出现之前,北京老百姓的饮用水都来自土井打水或水夫送水。1908年3月,当时的农工商部奏请在京师建自来水厂,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建设“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申请不到十日即获批准,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受命组织筹建,成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首任“总理”。
水厂采用“招商集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招股章程中明文规定“专集华股,不附洋股”。社会各界积极支持,270万元股金很快凑齐。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勘察水源、设计水厂、丈量水管线路等工作,取用孙河地表水为水源,建造了孙河取水厂和东直门水厂。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整个市区只有东直门这一座水厂,日供水能力仅为5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367公里,用水人口63.55万人,尚有近70%的居民没能用上自来水。
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北平欢天喜地,自来水公司全体员工也情绪高涨地做好了开创新事业的准备。就在这时,一项无比光荣的任务降临到了自来水公司身上——即将举办的开国大典需要一根直径和高度都符合特定要求的国旗旗杆,当时钢厂还没有足够的技术。于是,自来水公司的五名工人夜以继日,用了十几天将四根不同口径的水管焊接制成旗杆。这根旗杆在天安门广场上整整树立了42年,1991年才更换下来。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自来水事业也早已今非昔比。如今,北京自来水水源已达20多处,不仅使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地表水,还使用西郊板井至巴沟一带以及顺义牛栏山等地区的地下水源。此外,距京约1277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丹江口水库,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外调水源。同时,我们拥有了国内最完整的制水工艺链条和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在自来水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预臭氧、预投加粉末活性炭等多道前置处理工艺,以及紫外线消毒、膜处理等深度处理工艺。
自来水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往往被忽视。有一次我问儿子:“你知道自来水是哪里来的吗?”儿子回答:“自来水管里淌出来的呀。”我再问:“水管里的水从何而来?”他答不上了,瞪着眼睛懵懂地望着我。
说实话,工作之前我也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而我们馆存在的意义,正在于此——让游客们了解与水有关的方方面面知识,感叹其间折射的巨大变迁,更加珍惜生活里的每一滴水。
“最老水厂”永远年轻澎湃
讲述人: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分公司杨树浦水厂厂长窦茵
1883年8月1日,时任清廷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启动进水闸门,标志着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投产。作为国内最早的地表水源自来水厂,它的成立是中国城市供水新的历史起点。
杨树浦水厂薛蕴摄/光明图片
那时,自来水可是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一开始,市民们顾虑“水管与煤气管相近,必有煤气渗入”“水管为铅管,水中肯定含毒”“水管中两龙相斗,饮用此水必为所伤”……自来水公司便打开街道上的消防栓公开采集水样,送至上海医疗所所属的药房进行化验,证明自来水“极度清洁,并适宜于生活和制造用途”,由此诞生了上海第一份自来水水质化验报告。公司还促使上海地方政府在《申报》上刊载辟谣广告,证明自来水卫生清洁,取用方便;主动在一些茶馆、熟水铺免费供水,用事实向居民证明自来水安全无害……在多方宣传下,大家逐步接纳了自来水,享受着自来水带来的健康和便捷。
140年来,杨树浦水厂始终坚守着供水职责。2020年5月,水厂以提质为目的,启动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在这么老的厂区做改造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改造期间水厂正常对外供水,我们决定不停役、不征地,兼顾运营保障、文物保全、环境保护、水质保证。为此,我们采用了嵌入式拆改利用、池中池等布置,把先进的水处理构筑物融入历史文物,为文物注入新生命。施工中,首次在水厂大量运用全套管硬切割咬合桩等新技术,完美解决了在狭小场地中新建水池和保护既有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管理上,采用“逻辑化管理”“一池一策”“一树一保”等管理理念,量身定制滚动改造、稳步推进的分期建设方案,最终,改造在确保用水安全、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
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始终注重文物本体的安全性、真实性、历史环境完整性。2003年,水厂改造部分历史建筑,建成上海自来水科技馆,还成立了“小水滴”志愿者服务队,与附近中小学联合举办志愿宣讲活动,为孩子们开设科普课程。近几年,随着工业遗产热,老水厂(杨浦滨江段)还成了各地游客感受老上海风情的“打卡点”。
同时,水厂的使用功能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目前,城投水务制水公司杨树浦水厂供水能力为140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市供水规模的11%,满足了杨浦、虹口、普陀、静安、宝山等五个区近3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数字化转型建设也正积极开展,以期实现水厂生产运营的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决策。这位140岁的“老者”,将永远年轻!
节水宣传深入百姓心间
讲述人:浙江玉环市节约用水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晓倩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也是玉环市节水宣传教育馆的正式开馆日。3天后,教育馆迎来了第一批600位参观者,结束游览后,其中的“幸运儿”还获得了节水宣传礼品和绿植盆栽作为纪念。
这座节水宣传教育馆,以亚海水淡化水厂为基础建立。玉环市丘陵遍布,水系源短流急,全市只有15座小型水库,优质水供水能力严重不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32立方米,仅为浙江省人均四分之一。近年来,虽然通过引水工程、亚海水淡化抗旱应急工程等一系列保供水工程,居民用水得到了有效保障,然而,我们深感对市民的水情教育远远不够。
怎么让大家了解全市乃至全国基本水情,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反复思量中,我们想到了玉环市亚海水淡化水厂。
这座占地面积40亩的水厂于2019年建成,可以把玉环湖的亚海水采用膜法(反渗透)进行淡化处理,变成可饮用淡水,每天产水3万吨,可以解决全市近三分之一用水量,是近年来保障市民用水的大工程。为何不让市民们走进这个供水“后勤部”,在实地体验中接受水情教育呢?这样,市民们可以现场直击节水系统和亚海水淡化水厂处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寓教于乐。
想法很快付诸行动。我们一方面在展项设置中使用高科技展览技术,为参观者带来更多互动体验;另一方面,场馆布置处处体现节水主题。比如,展馆进口处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喷泉景观,这是利用中水改造的;三楼设置了水质检测实验室,参观者可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操作检测仪器观察纯净水、自来水、中水、海水、亚海水和淡化后的海水等,直观了解各类水的数据和特征。
亚海水淡化水厂的厂址特性,也为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海边建筑容易沉降,海边环境相对潮湿,空气中盐分大,考验着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耐腐蚀性。所以,我们充分考虑材料的韧性、牢固性和耐久度,在现场勘测、详细记录数据后,从上百种材料中选择合适的进行实验,还改造施工设备以适应现场特殊环境要求。
经过严密监测、实时调整、谨慎施工,场馆终于如期和大众见面了。开馆后,场馆受到市民“热捧”,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他们对我说,孩子在玩耍之余学会了课本知识,自己也了解到水里原来有这么多门道。市民的反馈让我们特别欣慰,也坚定了继续守护的火热初心。
再生水厂“藏身”公园地下
讲述人: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成都市天府新区第一再生水厂建设项目负责人刘成军
水流潺潺、鸟语花香,绿草掩映中,彩色的健身器材错落摆放,青色的步道镶嵌其中。你一定想不到,风景优美的公园地下,是成都市首个下沉式再生水厂。
与传统地面式污水厂不同,下沉式再生水厂的地面是开放式景观活水公园和水环境科普馆,污水处理则在地下完成。公园建成以来,周边的社区居民、公司员工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科普馆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孩子和年轻人。
为什么要将污水处理厂转移到地下呢?这是因为,传统地面式污水厂存在“邻避效应”,怕影响周围环境,往往建在城郊,还要设置较大的卫生防护距离。这样一来,污水厂沦为与城市生态割裂的纯“灰色设施”。而转为地下式后,地面可以被利用起来,建设公园、商业综合体、停车场,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臭味在地下就被收集并集中处理,噪声几乎无影无踪,“邻避问题”也迎刃而解。
一开始,我们的方案是建造26万吨/天规模的集中式污水厂,但建设这样的大型处理厂难以满足公园城市发展的需要。反复研判后,规划得到优化:建设10万吨/天规模的天府新区第一再生水厂,沿鹿溪河分布再建3座再生水厂,不仅总体投资节省约30%,还实现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绿色能源100%利用。
一开始,周边居民难免担心污水厂带来污水、臭气、噪声,特别是附近的两所医院,对环境卫生健康的要求更高。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邀请社区居民到中国水环境集团位于贵阳南明河的青山下沉式再生水厂实地参观,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支持,顺利推进了工程建设。
下沉式系统的造价会不会更高?并非如此。污水项目中管网工程开销是大头,根据地区不同,管网造价是厂区建设的2~10倍,分布式下沉技术系统越大,可以节省越多;将城外集中式污水厂分散为城内分布式地下式污水厂,可以节约管网建设投入。再算“总账”,就更“划算”了——地下式污水厂可以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兼容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如今,应用我们集团研发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统的国家示范项目已遍布全国22个省市。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公交场站……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诠释着地下式再生水厂的综合溢出价值。随着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脚步不断迈进,“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在未来一定有更多的创新和应用,让市民们尽享“绿色价值”。
升级改造后的福州东南区水厂。新华社发
工人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项目投产的淡水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陈之殷、颜维琦、陆健、周洪双、董城、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丰瑶、张川惠子)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