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759位真人故事
我叫周佳亮,1999年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从小学到初中,我读的都不是音乐类学校,然而我一直对音乐很有兴趣。
五六岁的一天,我坐在电视机前,里面播放的是腾格尔老师的《蒙古人》。腾格尔老师拉马头琴的画面和声音,让我再也不能忘怀,从此与马头琴结缘。
可是直到14岁,我才第一次摸到真实的马头琴。
偶然的一个机会,拜到了良师,我便放弃了继续读初中,背井离乡,开启了每天12个小时的魔鬼训练,累并快乐着。
进入艺术专业类院校之后,我主攻马头琴,辅修了呼麦、古典吉他,旁听了作曲,为未来做好准备。
可这个专业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同学都转行了,有的甚至回到家乡继续放羊,而我不想就此放弃,继续走在了马头琴的路上。
(我在稻城亚丁拉马头琴)
爸爸妈妈虽然从事的是普通工作,但他们唱歌都很好听,平常在家总哼唱一些歌曲,所以我也算从小受到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熏陶。
最初知道马头琴是在刚上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电视里正在播放腾格尔老师的MV,看到他一边唱着民歌,一边拉着马头琴,我马上就被深深地迷住了。虽然曲子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马头琴纯粹又悠扬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缭绕,像来自远古的召唤一样,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从那以后,我就对马头琴特别感兴趣。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老师,并没有马上开始学马头琴,而是学了其他一些音乐相关的东西。
我学了两年爵士鼓、两年的街舞。因为有爵士鼓的童子功,我现在基本可以演奏任何的打击乐器,比如手碟、蒙古族的图瓦鼓等。
2013年,上初中后,父母花10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个入门级的马头琴,我爱不释手,天天自学钻研,反复看视频,跟着一点一点学手形。听到喜欢的曲子,如果找不到乐谱,就一遍遍地听,直到一句一句把谱子扒下来。
(小时候在牧场上)
2014年,有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位马头琴老师——纳·呼和老师。他是马头琴专业的教授,在业界很有名,住在呼和浩特。
于是,我学也不上了,跟父母一起去拜访老师。纳老师听了我拉琴,看了我的手指条件,觉得还不错。
父母趁机说:“那你就留在老师这儿吧。”没想到,纳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不仅让我留下,还让我住在家里,成为老师的关门弟子。
从那以后,我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睁眼就是练琴,唯一的休息是遛老师家的狗。就这样每天练琴12个小时,练了半年多,我的琴技大有增长,并且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
每天长时间练琴,我有时也觉得累,觉得乏味。但回想起来,更多的还是快乐。每次学会一首新曲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难以用语言表达。练琴的苦和累,都被这种成就感和我对琴的热爱所淡化掉。
我也明白不管什么乐器,要想学出名堂,不断练习是必经之路。所以无论这条路多枯燥、多困难,我必须坚持下去。而且我起步比较晚,没有时间去浪费,必须抓紧每分每秒去追赶。
上高中以后,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高三那年,我还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音乐厅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是我们那届唯一举办个人音乐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