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设立初期,它的颁发对象都是,在人类各领域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其中包括和平。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武器,导致千万人死亡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却在战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时,哈伯作为毒气的主要研发人被战胜国列入战犯名单,然而瑞典皇家科学院却力排众议地宣布哈伯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这个决定不仅引起了战胜国的抗议,还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哈伯是德国人乃至全人类的耻辱。
在随后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一名法国获奖者更是言辞激烈的批判哈伯不配获得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什么会在人们普遍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是坚持把奖项颁给了弗里茨·哈伯?
人工固氮虽然弗里茨·哈伯制造的毒气,*死了无数人,但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面包”,很多人还是愿意称他为养活了20亿人的“化学战之父”。
弗里茨·哈伯186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染料商人,资产颇丰。
哈伯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从小就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希望哈伯未来可以接手家里的产业。
但没有想到的是,哈伯从中学接触化学这门课程起,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痴迷于自己在家做一些小实验。
在高中毕业后,哈伯又独自前往柏林、海德堡、苏黎世等地求学,主攻有机化学的研究。
后来在著名化学家霍夫曼的指导下,哈伯成功完成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论文写作,由此被德国皇家工业大学破格授予了博士学位,足以见得他的聪明才智。
对于自己热爱的化学领域,哈伯除了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多次前往一些化学工厂取得技术经验。
期间,哈伯在父亲的要求下回家经营家族产业,但父子二人经常因为不同的理念产生矛盾,哈伯深感自己没有做生意的天赋,转而坚定的投身学术研究。
1896年,哈伯开始留校担任编外讲师,几年的教学经历中,哈伯又从有机化学转到研究物理化学,算是小有成绩,而让他彻底声名鹊起的还是因为——氮。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生产肥料、炸药、农药不可或缺的一种原材料。
氮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也因此很难直接作为肥料被植物利用,而当时虽然也有硝酸盐矿物可以用来制作出含氮的肥料,但这种矿物开采成本比较大,储量也有限,且开采出的硝酸盐矿物大多会被用来制作火药,不会被用到农业生产上面。
随着欧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远远大于粮食的供应,此时就必须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无疑需要大量肥料的供给。
这时,很多欧美国家只能将主意打到了动物粪便上,尤其是鸟粪,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和尿素,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
为此,鸟粪还一度成为各国争相哄抢的稀罕物品,甚至有很多国家会因为争夺岛屿上的鸟粪而大打出手,俗称“鸟粪战争”。
但鸟粪这种天然肥料也有被挖完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新的肥料,欧洲的粮食产量将会不可避免地大幅下跌,进而引发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