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故事简短,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9 22:15:19

科学家发明故事简短,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简短(1)

东汉大科学家張衡,是当时南阳郡西鄂县人(現在的河南省南阳县)。他家里很穷,从小刻苦鑽研学問,十多岁上,已能写出很好的文章,

他在十七岁那年,不畏艰苦,独个儿离开家乡,到西汉时代的京城—西京長安(現在的西安)去游学。他沿途观覽山河形势,訪問风俗人情,也了解一些民間的疾苦,随时摘記下来,积累和丰富了自己的知識。

到了長安,張衡看到富貴人家的穷奢极愁,想起故乡和沿途見到的老百姓那种受餓挨凍的生活,对照之下,心里非常气憤。

張衡在長安住了没多久,来到东京洛阳,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在那里結交了不少有学問的人。

張衡本来爱好天文、数学。太学里的同学崔瑗,也喜欢研究这种学問,兩人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研究。

过了几年,張衡在文学和科学上,都有了极高的成就,他的名声很快傅出去了。有个新任南阳太守(郡的行政官)鮑德,特地請他回南阳去当主簿(相当于太守的秘書)。

張衡听說鮑德的品学很好,来意也誠恳,又想到自己家境貧寒,久住京城,无法維持生活,不如回家乡去做些事业,就答应了,和鮑德一同回到南阳来。

張衡帮助鮑德做了不少好事,他劝鮑德减輕对老百姓的剝削,还办了一些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的設施,所以在别处鬧灾荒的年头,南阳境内还能获得丰收。

張衡利用空闲时間研究学問。他在南阳任职九年,以自己在長安和洛阳收集的材料,写成了“西京賦”和“东京 賦”(合称为“兩京賦”),内容描写長安和洛阳的繁华,对权貴荒淫无耻的生活也尽情諷刺,获得了人們的称贊。

鮑德后来調升了,要离开南阳,他要張衡和他一同进京去。張衡对鮑德的好意虽然表示感激,但謝絕了他。回到家里繼續研究学問。

張衡三十四岁那年,皇帝派人請他到京里去做郎中。郎中这个职务是起草文書,有机会看到許多不常見的書,張衡答应了,再度离开了南阳。

尤其使他高兴的是,在京城里又会見了崔瑗。兩人仍然象从前在太学一样,經常在一起研究天文、算学、历法,和机械制造的原理。

他們时常在星光下观察星象的运行規律,这种实际的研究,使他們在天文学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不久,張衡被調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务是察看星象,观測气候,修訂历法,記录各地发生的水旱灾情。这里有設备較好的天文观測台,台上有專人負責观測,这对張衡的天文研究,有更多的便利。

張衡經过長期观察日月星辰的結果,知道了它們在天空运行的規律,并且明白月亮本身不能发光,而是受了太阳光的反射才发出光来的道理。他把这种研究結果,写成了一本叫做“灵宪”的書。

在这本書里,張衡已經用了赤道、黄道、南北极等名詞,还画了一幅星图,記录了2500多颗恆星,解釋出月亮圓缺,以及夏天畫長夜短,和冬天畫短夜長的道理。

当时天文学上,有“盖天説”和“渾天説”兩个学派。 是傾向新的“渾天說”的,以为天体象雞蛋壳,地体就 是新壳里包的蛋黄一样。他把自己的实际經驗,写在“灵宪”里許多天文家看到后,激起了热烈的爭論。

原来这些人固执地認为自己的“盖天説”正确,怎么也不能接受这新兴的“渾天説”。他們爭得面紅耳赤,可又提不出充分的理由来駁倒張衡。

張衡是实事求是的,他知道空話不能説服人,只有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証明自己的論断正确。他根据天文上的资料,和自己研究的結果,思考了很多时候,作出了一幅“渾天仪”的图解。

可是仅凭这一幅图解,还是不能說服人。他想来想去,决定先用竹片做好一个仪器的模型,待試驗准确以后,再鑄造正式的仪器。

他把削就的竹片,刻着他自己推算出的天体:周天 365度又4分之。然后把竹片編成圆环,把它穿联起来。他推算的这个周天数字,和今天的天文学家算出地球繞太阳 一周所需时間,相差很小。

这模型做成后,又經过了不断的試驗和修改,終于試驗成功了。張衡才着手鑄造正式的天文仪器。

在他謹慎小心的操作下,經过了一年多的时間,世界上第器的 一内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渾天仪”創作成功了。他在这仪外各层圆圈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天文現象,象赤道、黄道、北极等等,一起刻在上面。

科学家发明故事简短,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简短(2)

張衡把这研究、創造成果,試驗給許多天文家看。他把銅圈慢慢轉动,东边的恒星升高到“地平圈”以上时,西边的恆星就被轉落在“地平圈”以下,正和空中星象的运行相合。

看的人口里称贊張衡的智慧,心里却还是半信半疑。有人說,他們希望看到这仪器运动的速度,和空中的星象运行完全一样,才会心服。

这显然是个难题,但没有吓倒張衡,他立下决心,一定要想法子做到。

事后,張衡想来想去,只有在“渾天仪”上附加一种仪器,使“渾天仪”可以慢慢轉动。他依据这个想法,試驗了好几次,但都失敗了。

最后,他忽然明白过来。他想:如果运用历来测知时刻的滴漏壺制作原理,把它改装一下,使它和“渾天仪”配合,利用滴水的力量,推动“渾天仪”能够按时慢慢轉动,不就可以成功了嗎?他就在这上面打起主意来。

他把改裝的滴漏壺上加了一支細銅的导管,导引壺里的漏水一点一滴地滴在銅仪上,推动銅仪慢慢地轉动起来。使他失望的是:銅仪轉动的速度,还不能和空中运行的星象符合。

張衡繼續試驗了很多次,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原来遍水水配置适当,把它固定下来,再一看,銅仪的轉动情况,果然和空中情况相合了。

張衡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高兴,他把原来那些不相信的人請来,再一次試驗給他們看。他的办法是:把“渾天仪”放在大廳上,开动滴漏壺;一面差人在廳外观察星象,随时报告覌察的結果。

那些天文家用好奇的目光,注視着这座銅仪。在廳外观察的人进来报告某星降落、某星升起的情况,和銅仪上指示着的,一点也不錯;天文家們不禁齐声惊叫起来。

他們这才真心佩服張衡。有人把这件事告訴皇帝,皇帝差人把这座“渾天仪”要了去(可惜这座渾天仪过不了好多年,被毁坏了,没有流傅下来,只有那張渾天仪图説流傅到現在)。

張衡为了覌測风向,又創造了“候风仪”。这仪器也是用銅鑄成的,形狀是一只銜着花的銅鳥。

这座“候风仪”安装在五丈高的竿顶上,可以随风轉动,鳥头正对着风来的方向。这仪器和欧洲人发明的候风鹞相仿。但候风鷄的发明时間,要比張衡晚一千多年。

張衡毫不自滿,从“候风仪”联想到“指南車”。原来古代“指南車”的制法,在那时已經失傳。張衡运用了齿輪的原理

在車上装一木人,不管車子向何方轉动,木人的手指永远指着南方。

接着,他又应用这个原理,制造一种“記里鼓車”。 車行一里路,車上木人,就击一下鼓。这种偉大的創造精神,是世界上所少見的。

当时,太史令衙中經常接到各地灾情报告,説是发生地震,伤害人命。每一次,張衡都照例把它記彔下来,然后轉报上去。

張衡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报,适应工作上的需要,打算創造一种“地动仪”来測探地震,他每天苦苦思索,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眠。

經过了許多次的失敗,張衡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它用銅鑄成,外形象个酒壜里车动 圆柱。仪器周圍装着八个龙头,分別朝着八个 每个龙头下面,都放着一只張嘴的銅蝦蟆。

有一天,看守人听得噹啷一声,一个龙口的銅球滾出来,落到蝦蟆嘴里。

看守人忙把这种情况报告張衡。張衡过来一看,測定隴西(現在甘肃省东南部)发生过地震。他記录了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又把銅球放在龙嘴里。

張衡把記录告訴了許多天文家。那些人誰也没感覚到发生过地震,因为隴西离洛阳一千多里;大家怀疑地动仪能否測得这么准确?他們嘴里不說,心里却不相信有这么一回事。

过了几天,隴西的报告送到洛阳,报告中的日期和时刻,都与張衡測定的符合。

科学家发明故事简短,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简短(3)

人們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惊奇,一时紛紛議論,誰也无法否認張衡的“地动仪”的准确性。

張衡在科学上的成就是卓越的,权貴們畏惧他为人正直,也妒嫉他,想法排挤他。在他滿头白髮的时候,他被調出京城,到河間郡(現在河北境内)去当行政長官。

張衡到河間不久,調查到官吏和土豪互相勾結,横行霸道,欺压老百姓,他出其不意的把这帮人几乎一網打尽。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張衡更受到当地官僚貴族的排挤。在他61岁的时候,他又被調回京城。

由于沿途受了风霜,回京以后就生病死了。他的遺体葬在西鄂县的郊外。

人民尊敬这位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大科学家,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写的 了張 衡碑 的 記, , 坆墓和讀書台。墓前新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这样贊頌張衡:“如此全面 ”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