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现实当中还是网络当中有不少的修学人,喜欢讲生病了之后,应该去观心,把那病观空了,那身体就恢复健康了。总有意无意暗示,生病的时候吃药,那是这人功夫不得力。功夫厉害的人,那是不用吃药的,靠他修学功夫,就能够把病给弄没了。
当一个居士,或者是僧侣,过于强化这个观点的时候,其实我是很替他担心的。因为他很容易落入偏邪和虚伪当中。
儒道佛三教的圣人,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他们在世的时候也有生病,并且不止一次两次的生病。生病之后,并没有如一些居士法师描绘的去观心,然后病就好,而是通过医药治好了生病。在佛门当中有四事供养的说法,这还是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的规定,就是说供养医药卧具饮食衣服。佛教徒生病了应该要服用医药,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的规定。
释迦牟尼佛生病的情形,在经典当中记录的有好多处。随便举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晚年患上了腰痛的疾病。在《十诵律》卷三十八中记载:“时世尊患风脊痛。时药师教言,酥油涂身,涂身已,槽盛暖水入中卧。佛语阿难,暖水著槽中持来。阿难受教,槽盛暖水来,时佛酥油涂身入中卧,卧已病得除愈。”记录中说到,当时请来了良医,用了正确的治疗方案,消除了佛陀的病痛。
有的居士或者出家的僧人,主张只要关心就可以了。那我们要讨论你所谓的观心是指观哪个心呢?是不是认为第六意识这个起心动念的妄心,就是你所谓的心了。但是这个心,并不是真正的心,不过只是一个妄心而已,把妄心当成真心,那就变成了认贼为子。
其实真正会关心的人,他体会到天地万物,其实都是在心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个人四大的身体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生病是很正常的一个状态。生病之后服用药物,这个药物难道是心外之物吗?
如果这个药物,是心外之物。那就说明这个药物是心外面有个药,那就变成了心外有个法了。这个观点,就又沦为外道观点。我们知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要说包含这个药物,心包含整个宇宙。服用药物,就是取心中之物。生病的人,吃草药不是心外取一个药,而是本来就在心内。排斥吃药,认为这是心外的药,其实是认贼为子。
这一点,本幻前段时间,在宣讲王阳明《传习录》的时候,发现王阳明这一段发挥的特别好,可以说解除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
正如,王阳明《传习录》中言:“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天地万物与我们人本为一体,我们的心本来包罗整个宇宙世界。一切的药物都是我们心内之物,我们取药物调养身体,就是心内取法。刻意排斥医药,恰恰是心外有个法。就像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他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说这是心外有个法。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哪里还要去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哪里知道,极乐世界本来就在真心当中。取一个极乐世界,恰恰就是心内取法。如果可以排斥,那就是把极乐世界当成了心外有个法,就变成了外道见解了。修学人生病了之后,主张观心,排斥服用药物,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传习录》中还言:“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
通过王阳明的分析,这个道理更加清楚了。
在佛教经典《法句譬喻经》中也是指出:“四大寒热,当须医药。”在《增一阿含经》中也说到:“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可以看出,不管是僧人还是居士如果生病了,在医药完全可以调理的情况下,是应该要亲近医药的,而不是主张只念佛观心便好,不去看医生不吃药。
并且佛门里面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虽然听着似乎很神奇,但是也有道理。佛门认为末法时期,往往有很多的病人是圣贤所化。圣贤之所以化为病人,是为了给末法时期的众生种福田。所以,凡是供给照顾这些圣贤所化的病人,都能获福无量!
就像,明朝高僧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认为的:“唐智晖,住重云,创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后,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
总之,修学人生病了之后,如果完全可以通过吃药恢复的,那就应该吃药。该看医生的,还是要积极看医生。千万不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死,那就太无知了。